钢铁虽硬,红梅有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5:52 1

摘要:钢铁厂的清晨总是来得特别早。许红梅站在高炉控制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天边刚刚泛起的一抹鱼肚白。她习惯性地把安全帽往下压了压,遮住额头上那道浅浅的疤痕——那是三年前一次设备故障留给她的纪念。

钢铁厂的清晨总是来得特别早。许红梅站在高炉控制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天边刚刚泛起的一抹鱼肚白。她习惯性地把安全帽往下压了压,遮住额头上那道浅浅的疤痕——那是三年前一次设备故障留给她的纪念。

"许工,三号高炉的温度数据出来了。"身后传来值班工人的声音。

许红梅转身,接过数据表,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温度波动这么大?走,去看看。"

她大步流星地走向车间,工人们纷纷让出一条路。在这个男性占绝对多数的钢铁厂里,许红梅是少数几位女性技术员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负责高炉核心技术的。二十七岁的她已经在钢厂工作了五年,从最基层的化验员做起,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不服输的劲头,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的位置。

车间里热浪扑面,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许红梅熟练地爬上铁梯,检查高炉的各个参数。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在安全帽带子上留下一道湿痕。

"传感器可能有问题,"她对着对讲机喊道,"通知维修班,停机两小时检修。"

"停机?"对讲机里传来生产主任不满的声音,"这个月产量还差一截呢!"

"不停机就等着出事故吧!"许红梅的声音比钢铁还硬,"我签字负责。"

她挂断对讲机,继续检查设备。这就是她的日常——与机器、数据、还有那些总想赶进度的领导们较劲。

中午休息时,许红梅独自坐在食堂角落,面前摊开一本《现代冶金技术》。她习惯性地把长发挽成一个紧紧的髻,防止任何一丝头发掉进饭菜里——这是她在钢厂养成的职业病。

"请问这里有人吗?"

一个陌生的男声打断了她的阅读。许红梅抬头,看见一个穿着崭新工装的男人站在对面,手里端着餐盘。他看起来三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皮肤白皙得与周围黝黑的工人们形成鲜明对比。

"没人。"许红梅简短地回答,继续低头看书。

男人坐下时,许红梅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古龙水味道,这在充满钢铁和机油气息的食堂里显得格格不入。

"你是新来的?"许红梅忍不住问。

"是的,今天第一天报到。"男人微笑着伸出手,"林远,设备改造项目组的。"

许红梅礼节性地握了握他的手,触感柔软,没有老工人那种粗糙的茧子。"许红梅,高炉技术组。"

"啊,你就是许工!"林远眼睛一亮,"我听说过你,厂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许红梅不置可否地耸耸肩,继续吃饭。她对这种客套话早已免疫。

"其实,"林远似乎没注意到她的冷淡,"我看了你们高炉的能耗数据,有些想法想和你讨论..."

许红梅放下筷子:"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MIT博士。"林远回答,语气中不自觉带着一丝骄傲。

"哦,海归啊。"许红梅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那你知道实际操作中,理论数据要打多少折扣吗?"

林远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所以才需要向你这样的实践专家请教。"

许红梅没想到他会这么回答,一时语塞。她匆匆吃完剩下的饭,起身离开:"我要去车间了。"

"等等,"林远叫住她,"下午项目组有个会议,厂长说希望你能参加。"

许红梅皱了皱眉,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食堂。

下午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老工程师正在吞云吐雾。许红梅坐在角落,翻看着林远分发的项目计划书。这是一项关于高炉自动化改造的方案,由林远主导。

"根据我的计算,"林远站在投影前侃侃而谈,"这套系统可以提升15%的能效,同时减少30%的人工干预..."

许红梅突然举手:"这个数据是基于什么得出的?"

会议室安静下来。林远推了推眼镜:"基于热力学模型和流体力学模拟。"

"模拟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许红梅追问,"考虑了原料杂质波动吗?考虑了设备老化因素吗?"

林远的表情有些僵硬:"标准工况下..."

"钢厂没有标准工况。"许红梅直接打断他,"我建议先在小范围试运行,否则出了问题,损失的不是你的模拟数据,是实打实的几百吨钢水。"

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厂长清了清嗓子:"许工说得有道理,林博士,你们再沟通一下细节?"

会议结束后,林远追上正要离开的许红梅:"许工,能耽误你几分钟吗?"

许红梅停下脚步:"如果是关于方案的事,我建议你先去车间待一个月,了解实际情况再谈改造。"

"我不是来纸上谈兵的。"林远的声音突然变得严肃,"我在德国实习时去过蒂森克虏伯的钢厂,他们的自动化程度..."

"这里是中国。"许红梅转身面对他,"我们的原料质量不稳定,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设备服役年限超期是常态。你的方案很好,但不接地气。"

林远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笑了:"你说得对。那么,能请你当我的向导吗?带我了解真实的钢厂。"

许红梅没想到他会这么回应,犹豫了一下:"我明天早班,六点车间见。别迟到,也别喷香水,高温环境下那味道很难闻。"

第二天清晨,许红梅到达车间时,发现林远已经等在门口,工装整齐,安全帽戴得端端正正。

"早。"他微笑着打招呼,眼睛下方有明显的黑眼圈,"我昨晚把你的建议都整理了一遍。"

许红梅点点头,递给他一副特制手套:"先带你熟悉环境。"

接下来的两周,林远几乎成了许红梅的影子。他跟着她爬高炉、检查设备、分析数据,甚至学会了用钢钎取样。许红梅不得不承认,这个海归博士比她想象中能吃苦。有一次,为了观察高炉内部情况,林远在高温环境下连续工作了四小时,出来时工装都被汗水浸透了。

"你不必这么拼。"许红梅递给他一瓶冰水。

林远一口气喝了半瓶,擦了擦嘴:"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许红梅第一次对他露出了微笑:"明天休息日,我要去市图书馆查资料,你要一起吗?"

林远眼睛一亮:"当然!"

周日,许红梅换下了工装,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出现在图书馆门口。她惊讶地发现林远也卸下了精英范儿,穿着休闲衬衫和运动鞋,看起来年轻了许多。

"你今天...不一样。"林远看着她,有些结巴。

许红梅不自在地拨了拨头发——今天她没扎起来,柔顺地披在肩上:"走吧,资料室在四楼。"

他们在图书馆待了一整天,讨论技术问题,分享各自的经验。许红梅发现林远在专业领域确实造诣颇深,而林远则惊讶于许红梅对国际冶金动态的了解程度。

"你为什么选择钢铁行业?"午餐时林远好奇地问,"这个行业女性很少。"

许红梅的眼神飘向远处:"我父亲是老钢铁工人。小时候,他总带我去厂区外看那些高炉,说那是现代文明的脊梁。"她顿了顿,"他五年前在一场事故中去世了。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本来有更好的选择,但我决定来这里。"

林远沉默了一会儿:"对不起,我不该问这个。"

"没关系。"许红梅摇摇头,"你呢?为什么回国?以你的学历,在国外应该发展更好。"

"我想做点实际的事情。"林远轻声说,"我祖父是第一批钢铁工人,他总说我们这代人应该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两人相视一笑,突然发现彼此比想象中更有共同语言。

回到钢厂后,他们开始合作修改方案。林远负责理论计算,许红梅提供实践修正,新方案既提高了效率,又考虑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然而,就在项目即将实施的前一天,意外发生了。

那天下午,许红梅和林远正在测试新安装的传感器。突然,警报声尖锐地响起。

"三号高炉温度异常!"控制室传来急促的呼叫。

许红梅立刻冲向控制台,林远紧随其后。数据显示,高炉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内部温度正在急剧上升。

"必须立即停炉!"许红梅下令,"疏散周围人员!"

就在此时,一声巨响传来,高炉的一处管道爆裂,炽热的蒸汽喷涌而出。许红梅看到林远正站在危险区域,似乎被突发情况惊呆了。

"小心!"她大喊一声,冲过去用力推开林远。

一阵剧痛袭来,许红梅感到右臂一阵灼热,然后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

当她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右臂缠着厚厚的绷带,传来阵阵刺痛。

"你醒了!"林远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看起来憔悴不堪,眼镜后面的眼睛布满血丝。

"高炉..."许红梅虚弱地问。

"没事了,多亏你及时发现故障。"林远握住她的手,"医生说你是二级烧伤,需要住院观察。"

许红梅试图坐起来,却疼得倒抽一口冷气:"你没事吧?"

"我一点事都没有,是你救了我。"林远的声音有些颤抖,"为什么要那么做?太危险了!"

许红梅扯出一个微笑:"换作是你,也会这么做的。"

林远突然俯身,轻轻抱住了她,动作小心翼翼,生怕碰到她的伤口:"谢谢你...红梅。"

这是他第一次叫她的名字。许红梅愣住了,感受着他身上传来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

"我...我去叫医生。"林远突然松开手,慌乱地站起来往外走。

许红梅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感觉。在这个充满钢铁与火焰的世界里,似乎有什么柔软的东西正在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日子,林远每天都会来医院,带来新鲜水果和她需要的技术资料。他们一起完善方案,讨论康复后的工作计划。有时,林远会读报纸给她听;有时,他们只是安静地各自看书,享受彼此的陪伴。

一个雨天的下午,林远照常来探望。许红梅注意到他手里拿着一本旧书。

"这是什么?"她好奇地问。

林远有些腼腆地递给她:"我祖父的日记。我想你可能会感兴趣。"

许红梅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记录着上世纪五十年代钢铁

来源:马力影视大放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