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包头人将地毯称“栽绒毯”,多用于铺在家庭炕上,或作为商号柜房炕上客人坐的条毯“马褥子”,以及太师椅的坐垫,还作为驼韂、马韂。清末民初,包头地毯近销京津,远销日本、香港等地,誉为“全国之冠”。
老包头人将地毯称“栽绒毯”,多用于铺在家庭炕上,或作为商号柜房炕上客人坐的条毯“马褥子”,以及太师椅的坐垫,还作为驼韂、马韂。清末民初,包头地毯近销京津,远销日本、香港等地,誉为“全国之冠”。
老包头地毯业发展的原因:一是清嘉庆年间包头已成我国西北皮毛集散重镇,制地毯原料充足,民国初包头集散羊、驼毛达1720万斤;二是清代民国初大量晋陕“走西口”人落户包头,其中不乏制毯艺人;三是包头为水旱码头,工商业发展和蒙古族及外商的需求。
老包头最大的毯子房是和记地毯厂、永茂地毯厂,专门生产出口地毯。1932年,包头地毯作坊有23家,每年产量达20660方尺。毯子房制毯原料一是秋毛,二是春毛,最好的是绵羊羔子毛。而伊克昭盟(鄂尔多斯)的绵羊毛质量最好,毛细而长。生产过程先将羊毛弹松,用纺车纺成线,然后将毛线染成各种色。包头最有特色的颜料是本地园行生产的蓝靛,这种土蓝靛染的毛线永不褪色,不怕风吹日晒,年代愈久颜色愈艳,染房染成深蓝、浅蓝、淡蓝三种颜色,毯子房织的三蓝地毯响誉国内外。还用美国产的牛头牌靛、德国的千信牌靛等染成红、黄等色。蒙古族喜欢蓝白颜色。
老包头地毯分为三蓝、蓝白、五彩三种地毯。地毯的图案来源于自然即“天上取样人间织”,有丹凤朝阳、公鸡富贵、鹿鹤同春、五福捧寿、莲花牡丹、琴棋书画、狮子滚绣球、水八宝、旱八宝等,地毯花边多万字、梅花等。每斤羊毛可织地毯一方尺,地毯多为三六、四六、二四、五六,六六的大毯子多卖给富户。毯子房有技工和徒工,徒工学三年,出徒再谢师一年才能挣工钱。徒工先学纺毛线二年,才上纺机制毯,上纺机后先织小件后学制大件。
老包头地毯集我国西北制毯技艺之精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74年,包头市地毯厂成立,在制三蓝地毯的基础上制成出口仿古地毯,远销美国、英国、埃及、日本等30多个国家,生产地毯达12000平方米,尤其用金丝织底的“敦煌盘金毯”深受外商欢迎。
来源:春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