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她在直播里聊起送女儿闪闪去托班的经历,说老师一开始没认出孩子是“小网红”,她就直接表明身份。 见老师还没特别反应,她干脆提示对方可以去网上搜一搜,“这是王斯葱的孩子”,并嘱咐老师“要好好照顾”。
送孩子上个托班,还得特意提醒老师“上网搜搜,这是王斯葱的娃”——这话从黄一鸣嘴里说出来,可真一点不让人意外。
最近她在直播里聊起送女儿闪闪去托班的经历,说老师一开始没认出孩子是“小网红”,她就直接表明身份。 见老师还没特别反应,她干脆提示对方可以去网上搜一搜,“这是王斯葱的孩子”,并嘱咐老师“要好好照顾”。
这番操作迅速引发热议。 有网友直言:“这不就是变相要求特殊照顾吗? ” 毕竟绝大多数普通家长送孩子进托班,最关心的是餐饮安排、同伴互动、安全问题,而不是急着亮出“家里是谁”。
黄一鸣在直播中还说,不怕孩子将来遇到恶评,认为女儿“不一般”。但这份“不一般”,到底指的是孩子自身的气质,还是她与生俱来的网红身份和家族背景? 当父母的有信心固然好,但急着替孩子贴标签,难免让人觉得是在借家族光环说事。
这不是她第一次引发这类讨论。 自从与王斯葱恋情曝光,她几乎每一步都走在舆论中心。 从公开怀孕、生子,到不时提及“带孩子不容易”却又不经意露出奢华日常,她的形象始终在“努力妈妈”和“话题人物”之间反复横跳。
而这一次,她主动将成年人世界的身份意识带进托班,直接打破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平常关系。 托班老师的工作本是照顾幼儿日常、引导他们适应集体,而不是辨认哪个孩子是网红、哪个孩子“有来头”。
事实上,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不愿意因为孩子的家庭背景而差别对待。 好的教育环境,本就该淡化出身、强调平等与专注成长。 刻意提醒“是谁的娃”,反而可能让老师感到压力,甚至干扰其他孩子的公平体验。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些明星、富人家长的做法:有的低调送孩子进普通学校,明确要求不公开家庭信息;有的则高调运作,争取特殊待遇。 黄一鸣显然倾向于后者——她不仅希望孩子被认出来,还怕别人认不出,主动提供“搜索关键词”。
说到底,孩子上学不是父母彰显身份的场合。 真正关心孩子成长,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像所有普通小朋友一样,学习吃饭、交友、慢慢长大。 而不是人还没进教室,就先塞给老师一个“热搜关键词”。
来源:祝祝娱乐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