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拍卖师举着放大镜的手直哆嗦,这些底片记录的正是圆明园被焚毁前的绝世容颜,起拍价定在20万英镑(约合176万人民币),就跟现在北京二环里一套老破小的价钱差不多。
2016年中秋节,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的灯光下,十二张泛黄的玻璃底片躺在天鹅绒托盘里。
英国拍卖师举着放大镜的手直哆嗦,这些底片记录的正是圆明园被焚毁前的绝世容颜,起拍价定在20万英镑(约合176万人民币),就跟现在北京二环里一套老破小的价钱差不多。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叫恩斯特·奥尔末,一个德国海关小职员。
当年他扛着笨重的木质相机钻进圆明园西洋楼废墟时,绝对想不到自己拍下的断壁残垣,会成为后世窥见"万园之园"真容的钥匙。
要说这奥尔末也是个奇人,1867年在厦门开照相馆倒闭后,居然混进了大清海关,从厦门一路混到北京城。
他在1873年拍这些照片时,圆明园已经被烧了13年。
当时同治皇帝刚下旨要重修园林,结果修到一半没钱停工,西洋楼废墟成了外国人的野餐胜地。奥尔末跟着海关同事溜进去,把大理石立柱拍得跟古希腊神庙似的,还在日记里吹牛说:"这地方美得跟《一千零一夜》里的仙境一样"。
圆明园怎么来的?得从康熙爷的退休生活说起。
老爷子在畅春园住腻了,指着海淀镇西边那片水洼子说:"给朕整块地,要能种菜钓鱼还能办公!"工匠们挠破头,硬是在沼泽地上建起个"牡丹台",这就是圆明园最早的雏形。
等到乾隆这个败家子登基,事情就大发了。
六下江南没白逛,把苏州狮子林、杭州雷峰塔全搬进了园子。最离谱的是他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西洋楼,非要搞中西合璧。十二生肖铜像喷泉就是这时候造的,上午皇帝在蓬莱瑶台修仙,下午就在大水法前喝咖啡,跟现在土豪在别墅里同时供财神爷和圣诞老人一个德行。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时,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特举着相机手都在抖。这个英国佬原本是来拍战地写真的,结果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鎏金屋顶在秋阳下泛着光,玉石栏杆倒映在福海碧波里,就跟开了十级美颜滤镜似的。
比特咔咔按快门的时候,法国兵正往口袋里塞翡翠白菜。
他拍下的文昌帝君庙琉璃瓦,三个小时后就被砸成了碎片;镜头里的昙花阁雕梁画栋,转眼就成了火把上的燃料。最讽刺的是,这些"死亡写真"后来成了侵略者的战利品,在欧洲巡展时还被吹成"东方文明之光"。
2016年拍卖会上,那组底片能拍出天价,就跟现在炒限量球鞋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全世界现存的圆明园被毁前照片,加起来不到二十张,比大熊猫还金贵。有个香港收藏家说得实在:"这哪是买照片?这是买中国人的心头痛!"
英国拍卖行也是鸡贼,专挑中秋节开拍。
现场举牌的全是华人面孔,有个穿唐装的老爷子红着眼眶喊价,最后被个神秘电话买家截了胡。听说那十二张底片现在锁在瑞士银行保险柜里,跟黄金储备放在一起,每年光保险费就得烧掉辆宝马五系。
要是把奥尔末1873年拍的西洋楼废墟,和比特1860年拍的完整园林照片拼在一起,就跟看穿越剧似的。大理石立柱上半截光鲜亮丽,下半截焦黑开裂;喷水池里原本跃动的鲤鱼雕像,十三年后只剩个锈迹斑斑的底座。
最扎心的是对比照片里的植物。
1860年照片中,汉白玉台阶缝隙里钻出的野花还带着晨露;到了1873年,同样的位置已经长出了半人高的荒草。就跟现在回老家看祖宅似的,明明知道房子早塌了,可看见老照片里的门廊下挂着红辣椒,眼眶还是会发酸。
如今站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手机扫码能看AR复原景象。可再炫酷的虚拟现实,也比不上玻璃底片上那层泛黄的银盐颗粒来得真实。
2016年流落伦敦的那些照片,像面照妖镜,既照出了东方美学的巅峰,也照出了文明劫掠的伤疤。下次再听说哪个拍卖行要卖圆明园老照片,您不妨想想,当年强盗抢走的,咱们迟早要看着它们堂堂正正回家。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