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8日至28日,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指导,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活动穿越三秦大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陕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此次活动是《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跨区
转自:中国环境网
初秋时节的三秦大地,景色如画。从陕北高原到秦岭腹地,从黄河之滨到汉江两岸,一幅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8月18日至28日,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指导,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活动穿越三秦大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陕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此次活动是《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以来,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跨区域生态主题调研采访活动。“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团,一路收获满满,生动记录了陕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家园的坚实步伐,为全面推进美丽陕西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注入强劲动力。
一方土地的深情守望
今日的米脂县梯田叠翠、金果飘香,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走出了一条从“生态脆弱”到“绿富同兴”的转型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杨家沟人在红色旧址周边掀起“植树护坡”热潮,让革命老区的山头先绿起来。进入新时代,米脂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生态脆弱区变成产业示范区,把红色圣地变成绿色高地。
近年来,米脂人民以青山为卷,以汗水为墨,书写下绿色的奇迹。荒山披绿,峁梁复翠,米脂县全县林草覆盖率达41.64%,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平方公里1.5万吨降至1万吨以下,让希望的生机再度在这片土地上昂扬绽放。
如今,杨家沟红色景区与周边高西沟等地串联成线,推出“红色研学+生态采摘+民宿体验”精品线路,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27.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2亿元。
米脂的蜕变,不仅为革命老区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相融合树立了标杆,也为全国生态脆弱区实现“绿富同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
一座煤城的绿色转身
走进榆林府谷,矿山上是松涛起伏,黄河岸边的寒富苹果园硕果满枝,如同一幅幅“坡面调色盘”,勾勒出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崭新图景。
河水潺潺,映照着蓝天白云,偶尔有风吹过,留下圈圈涟漪。“黄河水清了,连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都回来了。”当地老人望着河面感慨道。这份变化,不仅是视觉上的改变,更是几十年持之以恒治理的结果,是府谷人写给母亲河的一首绿色情诗。
府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十四五”以来,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今年上半年达到Ⅰ类水质,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全县多座煤矿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回采率显著提升,吨煤能耗持续下降;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年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三分之一,煤越挖越精,山却越绿越浓。
巨变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有力的绿色举措:一是智能监控,布设24套环保设备,深化晋陕蒙联防联控;二是生态修复,对废弃矿山实施覆土植绿、坡面喷播、沟道蓄渗,实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三是产业升级,推动煤制乙二醇、高纯度镁等精深加工,实现“按吨卖煤”到“按克卖材料”的华丽转身;四是“光伏+”模式,板下套种药材,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一块土地、多重收益”。
府谷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府谷县将久久为功抓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
一条产业链的生态跃迁
麟游重卡换电站里,新能源重卡穿梭不息,机械臂精准对接,为一辆辆新能源巨兽注入“绿色动能”。这既是宝鸡麟游工业减碳的缩影,更是全县绿色产业链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麟游县坚定践行“两山”理念,以煤炭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构建起“原煤开采—煤电转化—固废利用”循环体系,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县区的低碳发展新路。目前,麟游不仅原煤产量突破8199万吨,更建成宝鸡首座重卡换电站,年减碳达7600吨;引进“陕昆缆”研发基地、高纯度石英砂等多个制造业项目,填补产业空白;麟北电厂跨省供热、郭家河智慧矿山落地投产,大数据服务中心赋能产业链升级。2025年,全县22个低碳重点项目将全面投运,绿色产业正成为麟游经济增长新引擎。
成绩背后,是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建设举措。以技术革新推动能源清洁化,完成77个煤矿技改,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以链式思维打造循环经济,构建“煤——电——材”一体化体系,实现固废资源化、增值化;以全域整治重塑生态本底,推进土地修复、高标准农田和乡村环境提升;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生猪养殖、中蜂、中药材、生态旅游等“一村一品”多元业态。
麟游的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核心,推动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黑色增长向绿色振兴转型。正如县发改局工作人员所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GEP核算,探索碳汇交易,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一江清水的永恒承诺
汉江澄澈映蓝天,秦巴翠绿生金韵。“现在的汉江水,清得能看见鱼儿游哩!”在汉中市的天汉湿地公园里,散步的七旬老人李大爷笑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汉中市坚决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锚定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的道路上接续奋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以上,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天汉湿地公园记录鸟类逾90种、鱼类30余种,朱鹮、红嘴鸥等珍稀物种也频频造访,汉江汉中段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
蝶变源于坚定的生态文明实践和系统治理。汉中市实施最严格水质监测预警,落实河湖长制,深化联防联控,坚决守住水质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秦巴生态修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广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制造,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成天汉湿地公园,打造亲水绿道、生态广场、市民休闲空间,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汉中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将汉中建成秦巴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样板。”
一片绿叶的金色梦想
一片叶子,绿了青山,富了乡亲。蒋家坪村的变迁是平利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缩影。茶园面积从2000亩扩展到2750亩,年产值突破400万元;茶旅融合让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焕发新生,五年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山脚下的锦屏社区,1346户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社区工厂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六小工程”让新市民真正扎下了根。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产业,从一个村庄到整个县域,平利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平利县有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绞股蓝产品产量达到7000余吨,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达7000元。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家、1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家,“公司+标准化+工厂+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绞股蓝产业已经成为平利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平利县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继续做好‘茶文章’,拓展‘绿产业’,让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今,平利正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推动茶旅、农旅、康旅深度融合,打造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
从蒋家坪的茶山到整个平利的绿色崛起,这片秦巴山区的热土正在用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为美丽陕西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县域样本。
此次“美丽陕西我先行”调研采访活动中还特别开设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生态讲堂”,特邀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张振文、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韩红艳,为各地领导干部系统解读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廓清了方向、注入了动能。
十多天的行程,数千公里的奔波,调研采访团看到了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陕西。从米脂的沟壑纵横到府谷的黄河岸畔,从麟游的矿山转型到平利的茶香四溢,陕西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下一步,陕西将继续以生态之美孕育发展之机,以绿色转型塑造省域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人民共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美丽陕西,正在成为美丽中国最生动的西部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