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术突破叠加产能释放,中国存储芯片亮出“杀手锏”——价格战。行业数据显示,国产NAND闪存价格较三星同类产品低23%,DRAM价格低20%。若计入政府补贴,实际价差更大。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曾长期是韩国三星、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的“铁三角”天下。
这三家企业一度垄断了NAND闪存和DRAM内存8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厂商的份额不足5%,每年需花费超千亿美元进口存储芯片。
然而,这一格局正在被改写——随着中国存储芯片技术突破与产能爆发,一场价格风暴席卷全球,韩美巨头首次感受到来自中国制造的“降维打击”。
过去十年,中国存储芯片产业从零起步,在技术封锁中艰难突破。
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芯片全球份额已突破7%,在NAND领域占比达7%,DRAM领域达5%。
技术突破叠加产能释放,中国存储芯片亮出“杀手锏”——价格战。行业数据显示,国产NAND闪存价格较三星同类产品低23%,DRAM价格低20%。若计入政府补贴,实际价差更大。
这场降价潮迅速传导至全球。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业绩大受影响。韩国《东亚日报》哀叹:“中国存储芯片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我们的价格体系被彻底冲垮。”
面对中国企业的低价攻势,韩美厂商陷入战略困局。若跟进降价,将重演光伏、液晶面板行业“利润归零”的历史;若坚持高价,则市场份额持续流失。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产业模式。韩美企业依赖“高研发投入—高定价—高利润”的循环,而中国企业凭借产业链集群优势,将成本压缩到极致。
中国存储芯片的价格战,绝非简单的市场争夺,而是全球科技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当韩美巨头抱怨“不公平竞争”时,更应反思:为何十年间中国能突破技术封锁?为何本土产业链能将成本压至极限?这场较量给世界的启示是——没有任何技术护城河能永远存在,唯有持续创新与开放生态,才能守住产业高地。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