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企:以硬实力“破局”赴新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09:45 2

摘要:夏末秋初,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高原冷凉蔬菜迎来丰收季,头茬蔬菜经航空物流直达北上广深;同一时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内,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丽豪”)的精馏塔群与智能化产线交织,其电子级多晶硅产品达电子一级标准,比肩国际水平;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3微米铜箔量产技术全球领先。 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

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万亩基地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 本报记者 苏烽 摄

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微米极薄锂电铜箔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陆广涛 摄

冷凉蔬菜基地收货采摘。本报记者 罗珺 摄

夏末秋初,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高原冷凉蔬菜迎来丰收季,头茬蔬菜经航空物流直达北上广深;同一时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内,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丽豪”)的精馏塔群与智能化产线交织,其电子级多晶硅产品达电子一级标准,比肩国际水平;在500公里外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苜蓿田里,牧民才让扎西操控植保无人机喷洒有机肥,这片曾含盐量3.2%的“不毛之地”,如今亩产(1亩≈0.0667公顷)干草稳定达450公斤……

这三个场景,是青海民营经济发展的微观切片。据青海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突破56万户,税收贡献超52%,经济增加值迈入1500亿元大关,“半壁江山”地位进一步巩固。青海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在品牌出海、科技创新、生态治理领域持续突破,成为高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农产品牌:从“高原沃土”到“全球市场”

在青海,“特产”曾是民营企业的“标签”,却也一度是“局限”。如今,一批民企通过品类创新、冷链直供,让甘草、冷凉蔬菜等“高原味道”走上全球餐桌,更让“青海品牌”有了国际话语权。

甘草素有“十方九甘草”美誉,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等领域。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倍力甘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甘草资源,深度开发甘草系列新产品。“国内甘草企业多以饮片加工为主,提取及深加工企业少,我们延伸产业链,深耕甘草提取物、健康食品研发,将产品做细做精做强。”公司董事长骆仕林说。凭借道地原料和稳定品质,“青海甘草”远销欧美、东南亚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出口额达3547.1万元,2025年初各类甘草提取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目前,该公司是青海唯一甘草提取类全品种专业生产企业,建立了乌兹别克斯坦甘草酸粗加工基地、青海精深加工基地,成立专业甘草研究院,还设立上海、广东、欧洲营销中心,外贸市场持续扩大。

近两年,青海外贸企业在“冷”产业上更是实现了火热出圈。自2023年青海冷凉蔬菜首次直供香港以来,海东市不断拓展出口业务。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海东市冷凉蔬菜出口1905吨,同比增长1.4倍,占同期全省冷凉蔬菜出口的89.9%,马铃薯也首次出口至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国家,前7个月已出口3944吨。

据西宁海关统计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前7个月,青海省“青字号”特色农产品出海劲头十足,出口农产品种类多达95种,相较去年同期新增56种。经西宁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种植基地数量维持在49家,出口蔬菜品种从最初的13种增加至如今的19种,像彩椒、洋葱、豆苗等,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青海冷凉蔬菜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从“单一供港”模式转变为“多元市场”格局,洋葱、蒜头、莴苣等11种冷凉蔬菜“朋友圈”已拓展至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国家和地区。

除冷凉蔬菜、冷水鱼出口亮眼外,青海其他农产品出口同样成绩斐然:实现养殖牦牛肉及其制品首次供港、冰鲜藏羊肉首次供澳,青海贝母、香菇菌棒等9种产品也实现首次出口,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质升量增,成为拉动青海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品牌“破圈”带动青海民营经济“外向型”增长。青海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青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达 31.2亿元,同比增长89.3%,增速居西北五省首位,其中冷凉蔬菜、冻鳟鱼等绿色农产品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现在青海民企出口,早已不是‘卖原料’,而是‘卖技术、卖品牌’。”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青海已有166家民企开展进出口业务,覆盖91个国家和地区,“从‘高原特产’到‘全球货架’,青海民企正改写‘西部内陆无外贸领先市场’的认知。”

科技攻坚: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

青海的民营企业,曾因地处西部、人才匮乏,在科技创新上“慢半拍”。如今,一批企业瞄准锂电、半导体、藏药等细分领域,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技术壁垒,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青海丽豪的还原炉厂房内,一根根多晶硅棒在高温中烧制成型,从进料到出炉需90至100小时,每个环节均严格把控。“采用‘绿色电力’制造‘绿色产品’,打造全球竞争优势最强的高纯晶硅生产线,实现零碳工厂和高占比N型硅料、电子级质量标准硅料的‘中国制造’,这是我们抢滩海外市场的‘底气’。”青海丽豪相关负责人说。

为解决电子级多晶硅“卡脖子”难题,青海丽豪在开发区投资建设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其纯度达11N(99.999999999%)的产品,是芯片制造的“粮食”。作为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青海丽豪近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截至今年4月累计获专利68项。2024年,其光伏级高纯晶硅产能快速提升,N型硅料占比超90%,成为隆基、晶科等头部企业重要供应商;投资10亿元的20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重要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基地,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技术规范发展,推动绿色制造标准落地。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内,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3微米极薄锂电铜箔让记者有了新认识,这种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1/23的铜箔,能让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少50%。“我们花5年攻克极薄箔轧制技术,目前产能达年产2.5万吨,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认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9月,诺德新材料累计获专利80项,3微米铜箔量产技术全球领先;2024年与比亚迪合作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极薄锂电铜箔项目正在推进中,预计全面投产后将显著带动青海锂电产业链增长。“青海有盐湖锂资源优势,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让中国锂电铜箔在全球更具竞争力。”

同样,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金诃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儿宁颗粒生产线高效运作,全程由智能化系统监控药品质量与药效。“智能化改造后,单条生产线操作人员从10人降至5人,人均产值显著提升,药品药效稳定性提高30%。” 车间主任余勇指着中控屏幕说。作为藏药龙头企业,金诃藏药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医药,建立藏药数字化炮制系统,让千年藏药工艺有了精准 “数字标准”。其研发的安儿宁颗粒、如意珍宝丸覆盖全国1万余家医疗网点,其中安儿宁颗粒年销售额突破亿元,与如意珍宝丸同为青海单品过亿元藏药。“藏药并非‘老古董’,借助科技赋能,才能迈向全国、走向世界。” 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生态共赢:从“荒漠治理”到“零碳制造”

青海是“中华水塔”,生态是最大的责任。青海民营企业深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是要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路子。如今,从盐碱地改良到工业废气回收,从草场循环养殖到零碳工厂建设,一批民企正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原答卷。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基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穿梭作业。“刚来时土壤含盐量高,种什么都不长。我们用深翻断盐、微喷灌控盐技术降盐,亩产干草从120公斤提至450公斤。”公司总经理傅云洁说。为破解“灌溉难”,奔盛草业引入水肥一体化系统,耗水量较传统漫灌减少一半以上;2024年,其苜蓿干草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溢价达20%,还带动了周边牧民增收。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牧民扎西多杰正把牦牛粪装进发酵罐。“公司免费发发酵设备,约1.3吨牛粪能制1吨有机肥,既能改良草场还能卖钱,我家每年增收约3万元。”扎西多杰说。他口中的公司,是甘德县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入驻后,搭建起饲草种植、牦牛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终端销售的全产业循环体系,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其 “饲草—养殖—粪肥—草场”闭合生态链,推行有机饲草种植,用牦牛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制生物有机肥滋养草场,“饲草种植—牦牛养殖—粪肥还田”模式提升草场载畜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公司相关负责人于荷欢表示,企业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采用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及物联网平台,走循环经济路线,已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宁特钢”)的余热发电站里,65MW超高温亚临界发电机组运转,将高炉煤气转化为绿电。“这套系统每年输出约4.3亿度清洁电力,减少约39.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介绍。作为老牌钢铁企业,西宁特钢曾因高耗能、高排放面临转型压力。2020年起,企业加大绿色改造投入,建成全省最大工业余热回收系统,降低能耗;引入碳捕集装置,每年封存一定规模二氧化碳;推进烧结、球团静电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环保投入看似增加成本,实则积累竞争力,未来绿色将是发展底色。”张伟说,如今西宁特钢正稳步迈向“零碳制造”。

品牌是名片,科技是内核,生态是底色。从品牌出海到科技突围,从生态治理到零碳制造,青海民企的每一步“突破”,都紧扣青海省情定位。丽豪清能的半导体硅料、奔盛草业的苜蓿田,拼凑出青海民营经济“新坐标”:从依赖资源的“传统型”转向创新驱动的“科技型”,从单打独斗的“零散型”转向产业链协同的“集群型”,从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型”。站在新起点,青海民企正以硬实力“破局”,书写更多“绿色崛起” 新故事,奔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