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司机都懂一个理儿:判断一辆车开起来舒不舒服,别光看配置表,得看它在舒适细节上的设计用不用心。智界刚发布的R7、S7焕新版本,带着“晕车舒缓2.0”功能来了,愣是给“平稳”这事整出了新花样。华为乾崑的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藏着个特别关键的逻辑,就是让
老司机都懂一个理儿:判断一辆车开起来舒不舒服,别光看配置表,得看它在舒适细节上的设计用不用心。智界刚发布的R7、S7焕新版本,带着“晕车舒缓2.0”功能来了,愣是给“平稳”这事整出了新花样。华为乾崑的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藏着个特别关键的逻辑,就是让汽车底盘从各自为战变成了团队作战系统。
以前总觉得,车子稳不稳全看悬架够不够软、刹车够不够缓,但实际体验总差口气。就像你想让车身不晃,光调刹车力度没用,还得悬架、动力跟着配合才行。HUAWEI XMC偏偏就把这点吃透了,搞出个全域融合架构,把车身、电机、制动这些零散的“小部门”全连起来,控制处理能力直接翻了10倍,协同控制器件数是传统系统的5倍。
要说这技术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快到令人发指的响应速度。千兆以太通信搭配华为独创的ASN车辆切片网络,指令从发出到执行居然能卡在1ms内。打个比方,人类神经传递信号都得几十毫秒,这速度相当于车子刚“想到”,身体就已经“做到”了。就拿碾过一块石头来说,ADS辅助驾驶系统先测算石头大小,数据瞬间传给HUAWEI XMC,时空智能悬架网络立刻算好对策,等车轮快碰到石头时,CDC悬架已经调整好阻尼,像有只手轻轻把轮子“扶”了一下,车身稳稳地就过去了,直接提前化解问题。
加减速时的“润”劲儿更见功底。开过车的都懂,传统车给油像“突然被人拽着跑”,收油又像“猛地被拽停”,这种顿挫感坐久了谁都顶不住。但HUAWEI XMC的三维自适应扭矩控制玩的是“渐进式发力”,电机输出像慢慢推重物,劲儿给得匀匀的,同时还让制动和悬架“搭把手”。加速时悬架悄悄防抬头,刹车时电液协同制动,能把点头幅度压到最小。发布会数据摆在那,加速与减速中的顿挫减少,起步舒适度提升了60%,刹停舒适度提升90%。这不是虚数,是能实实在在感觉到的顺。
转弯时的“稳”才是真本事。不少人晕车的“雷区”就在这儿。明明眼睛盯着直路,身体却跟着车身往侧面晃,这种感官错位分分钟让人晕头转向。但HUAWEI XMC的全维协同控制模型(XYZ)玩了把同步操作,外侧悬架当支撑,内侧悬架稍微做缓冲,动力系统还会给车身找平衡,一套动作下来,侧倾感减少,舒适度直接提升了20%
!
它的“预判雷达”让人觉得更聪明,驾驶员手刚碰到方向盘准备转弯,系统就已经让悬架和动力开始“热身”,等驾驶员真的转动方向盘时,车身几乎是“平移”着过弯,眼睛看到的直线和身体感受到的转向终于对上了,那种“不晃悠”的踏实感,对晕车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能做到这些,全靠“软硬两张牌”。硬件上,五合一车控模组是真“硬核”,把零散的控制单元整合成芯片级模组,汽车圈里确实少见。软件上更灵活,工程师调参数不用拆零件,像拼积木似的就能改策略,协同控制器数量是传统系统的5倍还多。就是这“软硬配合”,才让底盘部件从“各干各的”变成“齐心发力”。
原本以为是一个新鲜功能,没想到用户的使用度非常高,据说,搭载晕车舒缓2.0的鸿蒙智行车型,该功能的启用率达到了43.2%!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有晕车问题的人群覆盖面有多广,其他厂商真应该好好借鉴一下。
虽然咱还没机会坐进去亲身验证。但单从技术逻辑来看,它的思路真挺不错。对容易晕车的人来说,要是这技术真能推广开来,以后还买什么晕车药晕车贴?安安稳稳靠在椅背上看风景,多舒服。希望这种藏在细节里的科技温度,能早点让不晕车变成咱们日常出行的寻常体验。
来源:杰仔评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