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下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超采导致的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地面沉降等问题已威胁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节、控、补、管”综合施策,结合信息化技术,推动地下水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智能化。
地下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长期超采导致的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地面沉降等问题已威胁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节、控、补、管”综合施策,结合信息化技术,推动地下水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智能化。
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其隐蔽性与动态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数据滞后,而信息化技术通过“感知-传输-分析-决策”的全链条覆盖,实现了精准治理:
全域感知网络
部署智能传感器(如压力式水位计、水质多参数监测仪)、遥测终端(RTU)等设备,实时采集水位、水温、PH值、浊度等数据,并通过5G/4G/NB-IoT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
智能预警与决策支持
平台内置阈值告警功能,当地下水位骤降或水质异常时,自动触发短信、微信等多级预警,并生成应急方案。如山东省通过GIS电子地图实时展示超采区水位变化,结合AI算法预测回补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跨部门协同管理
数据对接水利、环保、气象等多部门系统,打破信息孤岛。例如,陕西省通过“水资源一张图”整合取水点、监测站、水权交易等信息,实现多层级协同监管
以下是一些现场案例图:
来源:水利信息化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