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见证了六百年兴衰的建筑,从明清皇城的“承天门”到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其名称里“安”字的寓意,在1931年至1945年的烽火中被重新镌刻——当抗战的硝烟漫过华北平原,当北平城的胡同里响起防空警报,天安门的轮廓成为无数中国人心底“安宁”的具象符号。
天安门的红墙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城楼上的国徽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横幅遥遥相对。
这座见证了六百年兴衰的建筑,从明清皇城的“承天门”到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其名称里“安”字的寓意,在1931年至1945年的烽火中被重新镌刻——当抗战的硝烟漫过华北平原,当北平城的胡同里响起防空警报,天安门的轮廓成为无数中国人心底“安宁”的具象符号。
如今,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节点回望,这座城楼的故事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一部交织着抗争与祈愿的和平史诗。
一、烽火中的“门”:从象征到精神坐标
1937年7月,卢沟桥的枪声打破北平的宁静。彼时的天安门仍在日伪政权的阴影下,城楼上的标语被替换,门洞间往来的不再是从容的市民,而是荷枪实弹的侵略者。
但在城墙之外,北平的胡同里藏着秘密电台,西山的密林中有八路军的游击队,就连城根下卖糖画的老人,也会悄悄给地下党传递纸条——天安门的“门”,此刻成了一道无形的界限:门内是屈辱的殖民统治,门外是不死的抗争火种。
有位叫沈其震的医生曾在日记里写:“每次路过天安门,总觉得那城楼在瞪着眼睛看我们。 它要我们记住,这‘安’字不是等来的。”
这位后来参与组建新四军军医处的知识分子,当时正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队伍输送药品。在那个年代,无数中国人对“和平”的理解,就是“把侵略者赶出这道门”。
1943年冬,北平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举行秘密游行,他们举着用棉絮蘸墨写的“还我河山”标语,在军警的驱散中高呼“抗战必胜”——天安门的青砖上或许还留着当年的痕迹,那是未被炮火摧毁的精神刻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北平。当天安门城楼上重新升起象征民族尊严的旗帜时,数万市民涌向广场,有人抱着城根下的老槐树痛哭,有人把草帽抛向空中。
一位叫赵德贵的老巡警后来回忆:“我站在金水桥边,看着人群里有穿长衫的先生,有扛着锄头的农民,还有刚从集中营出来的学生——那一刻才懂,‘天安’的‘安’,是全中国人的安。”
这一天,天安门成了和平的见证者,它的红墙映着人们含泪的笑,也映着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起的脊梁。
二、八十载的“望”:从伤痕到记忆传承
八十年过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碑座上“抗日战争”的浮雕里,八路军战士的刺刀与百姓送粮的扁担同样清晰。
去年深秋,我在纪念碑前遇见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他们正围着一位白发老人听故事。
老人叫孙景坤,是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的老兵,他指着浮雕里的机枪手说:“当年我战友就趴在这样的战壕里,子弹打穿了他的棉衣,他还在喊‘往前冲’——你们现在能在广场上放风筝,都是他们用命换的。”
这样的场景,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随处可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里,年轻人对着“八百壮士”的遗书久久驻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和平之舟”雕塑前,总有游客放下白菊;而在天安门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抗战精神”主题展览开展三个月,参观者突破百万人次。
有位展品修复师说:“我们修复的不只是一件旧军装、一把老步枪,是要让后来人摸到历史的温度——知道和平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
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正在转化为守护和平的行动。去年,北京某小学的学生们做了一个“和平信箱”项目,他们给当年援助过中国的苏联老兵后代写信,也给日本广岛的中学生寄去自己画的天安门与和平鸽。
有个孩子在信里写:“我爷爷说,他小时候躲在防空洞里,最想看见的就是天安门的灯。现在我每天路过天安门,想告诉您,这里的灯一直亮着,我们会守住它。”稚嫩的笔迹里,藏着一个民族最朴素的承诺:记住战争,是为了不重复战争。
三、红墙下的“愿”:从中国到世界回响
天安门城楼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写于1952年,却与八十年前抗战中的国际援助遥相呼应。
当年,美国飞虎队的战机曾掠过天安门上空支援中国军队,苏联志愿航空队的飞行员长眠在华北大地,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手术刀救过无数抗日战士——抗战从来不是中国孤军奋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翼。
如今,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样铭刻着“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世界的宣示。
这种宣示,正在被世界读懂。去年,德国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抗战中的国际友谊”展览,当观众看到白求恩医生的听诊器与天安门的老照片并置时,有位当地学者说:“中国人民对抗战的纪念,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和平的坚守——这与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相通。”
在日本东京,有民间团体组织“中日青年和平论坛”,他们带着各自拍摄的天安门与富士山照片交流,约定“要让长辈的战争记忆,变成晚辈的和平约定”。
今年清明,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降半旗,悼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那一刻,广场上静得能听见风拂过旗杆的声音,有老人抬手敬礼,有孩子低头默哀。
我忽然想起孙景坤老兵的话:“我们当年打仗,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仇恨,是为了让他们永远不用再打仗。”红墙无言,却早已把这个愿望刻进了骨髓——它见过烽火,所以更懂和平的珍贵;它守护过民族尊严,所以更愿与世界共享安宁。
夕阳西下,天安门的剪影被镀上金边,广场上的和平鸽盘旋着飞向远方。八十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抗争的精神地标;八十年后,这里是世界人民共祈和平的坐标。
从“承天门”到“天安门”,从战火中的坚守到新时代的守望,这座红墙见证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重生,更是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向往。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天安门的门,永远向和平敞开——这是中国的承诺,也是世界的期待。”
天安,即天下大同,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
来源:历史追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