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雷军同框的企业家谁能真出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4:35 1

摘要:长城魏建军也试图学习雷军,成效有限;而董明珠则表现出一种「想学又放不下身段」的矛盾态度,甚至公开批评过雷军。

昨天,看到PR人的创始人江山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

提到海尔CEO周云杰“只靠雷军带一次就火了”。相比之下,凡客陈年被雷军多次提携,却始终没能翻红。

长城魏建军也试图学习雷军,成效有限;而董明珠则表现出一种「想学又放不下身段」的矛盾态度,甚至公开批评过雷军。

那么,为什么周云杰能借助和雷军同框机会,一下子火了,其他人却没有达到类似效果?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所以,从我的角度,研究了一番。

01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真实」。

周总走红的起点想必大家都知道,在两会期间与雷总同框时严肃表情被做成了表情包,引发了网友的调侃。

有的说像雷军助理、还有人说他还没有山东大葱高,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成电影《哪吒》中的结界兽,这些调侃本身就很戏剧化。

当时和雷军的亲和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反而让周总的严肃形象一下子戳中了大众的兴趣点;然而,关键在于,周总不仅没抗拒,反而用一种特别接地气、幽默自嘲的方式回应了。

比如:在媒体采访里,他笑呵呵地说:“我很高兴给山东大葱也做了个广告。”这种真实感,加上反差,直接让大众放下对他严肃形象的刻板印象。

不过,这种真实尺度很难把握。就拿董明珠来说,她虽然在媒体面前也展示过真实、幽默和自嘲的一面,但更多时候,给人的印象是展现权威和专业。

传统商业环境里,这种风格是优势,但在互联网上,就显得有点高冷;相比之下,周云杰的出场方式则有所不同——他严肃与温和之间的反差,让大众对他产生了一种“去神话”的感觉,也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周云杰未来也穿插走上了一条严肃路线,也不排除大众会将他与董明珠的形象联系起来,归为同一类。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刻板印象的动态调整(Dynamic Adjustment of Stereotypes) ,正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通俗来说:

我们会对某个人、某个群体会形成固定而笼统的看法(即刻板印象)然而,当遇到与这种印象不一致的新信息时,我们会对原有的看法进行调整,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仅仅只是真实感吗?

不。更重要的是“势能差”。什么是“势能差”?不同位置或状态下势能的差异。如果把雷军和周云杰放在一起,他们的势能差在哪里?

提到雷军,你会想到什么?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他提出的互联网思维关键词:专注、极致、口碑、快、性价比。这些几乎成了他的互联网“圣经”。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堆标签:科技潮牌代言人、Z世代的意见领袖、梗文化玩家——比如:经典的“Are you OK?”,甚至还频繁上综艺、开年度演讲,这些方式都在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还有,雷军的幽默感和个人形象塑造也很成功,从普通程序员到科技大佬,再到国民企业家,这种人设让他圈粉无数。他还特别亲民,经常在媒体上和普通创业者互动,给人一种接地气的感觉。

再看周云杰,提到他,你会想到什么?不是特别熟悉海尔集团的人,可能压根不知道他是谁。即使知道他是海尔CEO,大众对他的印象也大多停留在“制造业大佬”这个标签上。

人们一提到制造业,就会联想到质量至上、全球化、智能化;所以,周云杰给人的标签更多是低调、稳重、可靠,更像是一个幕后操盘手,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当把雷军和周云杰的“势能”放在一起对比,雷军是自带流量的企业家,周云杰则更像一个传统的制造业掌舵者。一个高势能、一个低势能。

按照物理学的逻辑,高势能的一方会向低势能的一方传递能量,也可能会形成压制或负能量;但雷军形象本身非常温和,没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而周云杰代表的海尔风格又是稳健低调,两者差异非常明显,恰好形成了某种互补优势。

02

从品牌角度看,小米和海尔的势能差也很明显。

提到小米,我脑子里蹦出来的关键词是:性价比、科技感。小米的产品能让大家用较少的钱,享受最新的科技,而且它的米粉文化也让大家有很强的归属感。

那海尔呢?第一反应是冰箱、洗衣机这些大家电。

海尔用户大多是30岁以上,他们最看重质量靠谱、售后有保障。海尔的“砸冰箱”事件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在我这个90后眼里,还是他质量的代名词。

说白了,在我心目中,海尔的势能更多体现在传统家电领域的“稳如泰山”,而小米则显得更年轻、更前卫。

再深入点看,小米厉害的地方在于“生态”和“轻资产”模式。简单说,搭建一个智能设备的大平台,把各种产品连起来,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来优化用户体验。它更像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

反观海尔,重资产路线,背后强大的制造能力、全球供应链和工厂网络撑腰,完全是制造业的“硬核玩家”。

从生态位上看,小米是个“搅局者”,靠低价和生态链产品去冲击传统行业,快速抢占市场;海尔更像是“守擂者”,在AI+智能化大潮里,先保住自己份额,然后再慢慢转型。

因此,两个人站在一起,它们的价值鸿沟很大、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势能差并没有冲突,反而成了互补点。

03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

陈年和雷军是多年好朋友,陈年几乎天天在雷军身边,为什么却没能像雷军那样以企业家的形象深入人心呢?

咱们先看看两个人。雷军是1969年12月出生的,陈年是1966年4月出生的,俩人年龄差不多。

可现在,雷军已经成了年轻、科技潮牌的代言人,看起来特别有“未来感”。而陈年呢?早些年,他可是文艺青年的代表,像凡客诚品、帆布鞋,这些都是他的招牌。

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互联网服饰的先驱。可问题是,这个品牌现在有点“过气”了,甚至有点怀旧的感觉。

按理说,怀旧和年轻放在一起,应该挺搭的。可奇怪的是,雷军和陈年在一起,不仅没擦出啥火花,反而让大众更觉得陈年是个“老年怀旧”的人。结果,消费者就觉得他是想借雷军的光环来翻红。

再看看品牌;凡客核心产品基本上是基础款,像短袖、长袖。这种产品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大家对它的印象也固定在“低价清库存”上。

所以,凡客的产品性价比很高,但大家总觉得这是因为它供应链管理不行,质量口碑一般。这和雷军的“高性价比”策略完全不一样。

最关键的是战略。

陈年后来也学雷军搞粉丝营销,还推出了和雷军联名的T恤。但他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小米的成功,靠的不是简单的粉丝经济,而是技术赋能,比如:生态链的支持、用户共创的社区文化。

陈年的直播也好,现在做的品牌也罢,完全没形成这种社区氛围。所以,这种“势能”不仅没形成互补,反而让人觉得他在“蹭热度”。说白了,有点借势的意思。

因此,两人虽然都在做个人品牌,实际上的“势能差”早决定了路子不一样,想完全复制雷军的IP营销模式,确实挺难的。

04

再看看长城汽车的魏建军和小米的雷军,差异在哪?

雷军是个“极客创业者”,特别擅长用技术语言讲商业故事,强调的是用户思维和快速迭代。简单来说,先让用户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把产品做得更好,而且速度要快。

魏建军,在我的印象里,他更像中国汽车行业的“硬核工程师”。长城汽车的核心产品是SUV和皮卡,这些车都特别实用。

魏建军管理企业的方式比较传统,有点像老大哥,管理风格比较垂直,注重长期规划和市场稳定,不太喜欢冒险。

所以,两者的形象对比很鲜明。雷军讲故事的方式很吸引人,魏建军更注重实实在在的产品和稳定发展。

虽然两者的商业模式和用户需求有很大不同,但这种差异不是轻易能模仿的。一开始,魏建军也学雷军,比如:坦克300推出了改装社区,鼓励用户参与设计和功能优化。这显然是受了雷军“用户驱动”理念的影响。

但是,后来发现一个问题。

社区里用户反馈了很多创新点子,长城汽车的管理架构是科层制的,决策链条很长,很难快速响应。这就导致用户共创没办法形成闭环,用户的意见很难真正落实到产品上。

而小米呢?组织结构比较灵活,能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所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局部模仿和系统适配之间的矛盾。

这也说明,企业家IP运营可以模仿,但不能简单照搬。

说到董明珠和雷军,这两个人风格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董明珠是个非常强势、果断的“铁腕管理者”,一开口就是“我格力就是这样,不服不行”。

她的形象更像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说话直来直去,很少有那种轻松幽默的感觉。这种性格让她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硬核”的印象,但也让人觉得她有点距离感。

而雷军呢?总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两个人站在一起时,很容易让人觉得一个是“老派的老板”,另一个是“年轻人的朋友”。

这种反差挺有意思,但问题是,当董明珠想学雷军的时候,她的“强硬”反而成了障碍。人设对抗就体现在这里。

董明珠也尝试过直播带货,模仿雷军那种轻松互动的方式,但她一开口还是“我要教你们怎么做”的语气,观众听了会觉得有点生硬,甚至有点尴尬。

所以,虽然她在学雷军打造个人形象,但效果却不太理想。

再看看格力的核心业务。格力的核心一直是空调,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整个公司的资源、渠道、研发都围绕着空调转。

董明珠也总是强调“好空调,格力造”。但小米不一样,小米走的是“生态链”路线,靠手机、智能家居这些产品吸引年轻用户。格力的单一品类很难融入这种生态。

比如,小米的智能家居需要多个品类协同(比如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灯具等),但格力除了空调之外,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根本没法形成类似的生态闭环。

这就导致董明珠想学雷军的模式时,发现格力的基因根本不支持这种玩法。

所以,董明珠和雷军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个人风格的不同,更是他们背后的企业基因不一样,这两种思路本质上是对立的。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企业家,做出来的个人形象效果却不同。因为每一家的玩法都不一样,看似是IP,背后却连带的企业。

以上,纯个人看法。

010203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

04

以上,纯个人看法。

来源:王智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