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前列、中国前三大跨国药企,诺华近来年通过战略聚焦,迎来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诺华全球实现营收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3%,中国区营收22亿美元,同比增长8%。
“快!” 是诺华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上任一年来,对中国市场的直观感受。
不止政策迭代快、技术突破快,更因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力的崛起,整个行业生态的进化速度远超想象。
这让所有深处其中的药企,必须时刻校准自身战略,在变化中与大趋势同频共振,稳固、丰富其在行业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全球前列、中国前三大跨国药企,诺华近来年通过战略聚焦,迎来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诺华全球实现营收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3%,中国区营收22亿美元,同比增长8%。
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为诺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市场对其有了更多期待。
诺华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 李尧
今年6月,诺华公布了全新的“中国愿景”。在李尧看来,诺华中国能保持增长韧性,核心在于四个战略支点的协同发力:持续丰富面向未来的产品组合、打造强有力的上市引擎、以卓越运营提升药物可及性、深化合作伙伴生态建设,以及由共同使命凝聚的团队战斗力。这既是诺华过去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更是未来将一以贯之的发展逻辑。
李尧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他与团队的共同努力,带动诺华未来业务更快速地落地,更稳地扎根在中国市场。
“源自中国的创新药不仅在数量上持续扩容,更在全球创新版图中逐步占据领先地位。”李尧的这番感慨,道出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快节奏”的深刻共鸣。
这种共鸣转化为诺华中国的战略执行力,清晰地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加速将全球创新药引入中国,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二是深化与本土创新药企的合作,既充实自身管线,又助力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在中国药审改革的东风下,诺华与众多跨国药企一样,正借助政策红利加速全球创新的“中国落地”。
“我们的使命始终清晰:把更多、更好的创新药物带到中国,让广大患者能及时用上先进疗法。”李尧表示。目前,诺华已累计将超过100款创新药与适应症引入中国市场。自2022年起,诺华中国的新药及新适应症开发已实现100%与全球同步;而未来2年,其目标是让超过90%的中国新药注册申请与全球保持“零时差”。
这种“全球同步”的底气,源于诺华2019年开启的全球战略转型——以“聚焦创新”为关键词,将资源集中投向心血管、肾脏及代谢,肿瘤,免疫,神经科学四大核心领域。过去12个月里,诺华中国已成功将9个新产品和新适应症推向市场,这一成绩在跨国药企中位列前茅。
除了将自研管线快速带入中国市场外,诺华还通过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合作,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组合,“丰富诺华中国新产品管线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地反哺到全球。”
目前,诺华已经与信瑞诺、舶望制药、成都百裕、维泰瑞隆等本土创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且成果正渐次呈现。2025年8月20日,诺华宣布首个治疗IgA肾病的非免疫性疗法已在中国获批,而这款产品正是来自与信瑞诺的合作。
诺华上海园区
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诺华中国作为“链接者与加速器”的生态角色定位,李尧透露,诺华中国未来一方面将继续加快将全球研发的创新药物带到中国,此外还将继续深入与本土创新药企的合作,“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全球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疗法,能跨越地域限制,惠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患者。”
目前,诺华中国有100多个处于不同阶段的临床项目正在推进,同时已在华递交了多款重磅创新药物的上市申请,包括放射配体疗法药物、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BTK抑制剂,以及乐可为作为单药治疗高血脂症的新适应症、可善挺治疗脊柱关节炎的新适应症等,预计将在未来陆续获批,持续丰富在中国的产品矩阵。
其中,放射配体疗法药物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动态,一直是产业界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放射性药物领域的领军者与先行者,诺华的研发战略、市场开拓逻辑及推进节奏,不仅影响着行业方向,更在为全球核药领域的未来发展积攒经验,这一点在中国核药领域处于新旧势能转换的特殊格局下,体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诺华中国正以深化本土化布局为抓手,联合医疗机构共同构建放射性药物诊断与治疗的完整流程,而这正是其本土战略落地的重要体现。
与快速引入新产品形成“双轮驱动”的,是诺华中国通过“提升可及性、深化本土化、激活团队力”三大举措打造的卓越运营体系——这既是商业价值的保障,更是社会责任的落地。
在提升药物可及性上,诺华构建了“多元支付+渠道下沉”的闭环生态。自2017年以来,诺华已有近40款新药及新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一数量在跨国药企中处于第一梯队。
“新药、新适应症一旦进入医保,我们的团队就会马不停蹄地推动落地的进程,确保尽快让有需要的患者用上这些药物。”李尧补充道,除了医保这一核心支付渠道,诺华还在积极探索商业保险等多元支付手段,“就是希望让更多需要我们药物的患者,都能实现公平可及。”
在渠道拓展上,诺华将市场触角延伸至县域医疗市场,目前已覆盖超过1000个县域。同时,诺华积极拓展基层专业药房,支持药师服务及患者管理能力建设,目前已布局近1000家县域专业药房,支持广大县域患者的院外购药需求。医保准入与县域覆盖的联动、院内院外渠道的建设,不仅为诺华中国的业务增长注入了持续动力,更通过创新药物的广泛应用,助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核心治疗领域,诺华还联合不同合作伙伴在全国支持建立了多个规范化诊疗中心,包括心衰中心、光明中心以及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等,在提升药物可及性的同时,全方位赋能医疗诊治水平升级。
优化供应链、深化本土化布局,是诺华中国实现卓越运营的另一重要支柱。
早在多年前,诺华就已在北京昌平建立了生产基地。2023年12月,诺华宣布投资6亿元在浙江海盐建设放射性药品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5月,该基地已完成主要工程建设和封顶,预计将在2026年底前具备生产能力。
“放射配体疗法的技术门槛很高,其中的核素半衰期极短,这就对生产和供应链提出了严苛要求——生产基地必须离患者足够近,才能确保药物供应的可及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李尧认为,海盐基地的本土化布局,正是诺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生动实践。
当然,所有战略的落地,最终都离不开“人”的支撑。“诺华的成功,说到底是人的成功。”李尧在专访中多次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作为一家在华运营近40年的跨国药企,诺华中国已构建起一支“本土化、高活力”的团队,而“激发、求知、赋能”的企业文化,正是这支团队战斗力的源泉。
今年,诺华中国先后推出了多个跨层级的文化与员工活动。“传统认知里,企业组织架构的最顶端是公司总裁,但在我看来,总裁应该站在组织的底端,为员工赋能、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成长与成功。”
李尧希望借助这种直接的对话形式,通过倾听员工对公司规则、运营方式的真实想法,“既能让我们及时优化管理,更能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敢于自主决策、勇于担当责任。”李尧将这种文化建设比作企业与政府的合作,“用正向激励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从12个月9款新药新适应症获批的“创新加速度”,到覆盖超1000个县域的“服务覆盖度”,再到生产基地布局的“本土化深度”,其背后是诺华中国“全球创新与本土需求”的精准对接,更是企业战略与团队活力的同频共振。
李尧坦言,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的进化速度仍在加快。这要求诺华既要保持“聚焦核心领域”的战略定力,也要有“拥抱变化”的灵活执行力。
未来,随着更多新药的上市、海盐基地的投产,以及更多本土合作成果的落地,诺华中国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锚点,以持续投入夯实诺华中国的稳健增长。
“我始终坚信,创新药企赢得社会信任的根本,源于我们提供高质量可靠的创新药,源于科学突破带来的切实临床获益与价值,更源于通过合作与行动,共同帮助患者获得更优的创新疗法。”李尧表示。
来源:E药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