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烧秸秆污染环境,现在秸秆变身‘绿色财富’。”眼下正值油菜丰收季,清明河乡通过推行“低茬收割+秸秆全量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将传统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态经济新引擎,农户增收与生态改善的“双赢账本”越算越清。
“过去烧秸秆污染环境,现在秸秆变身‘绿色财富’。”眼下正值油菜丰收季,清明河乡通过推行“低茬收割+秸秆全量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将传统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态经济新引擎,农户增收与生态改善的“双赢账本”越算越清。
为从根源上杜绝秸秆焚烧隐患,该乡在收割季前创新实施“农机手责任承包制”,与30余位农机手签订低茬收割“军令状”,并发放《致广大农机手的一封信》统一收割标准,油菜留茬高度18厘米以下,深耕20厘米以上。乡综合执法中心成立专项督导组,乡村干部全程跟机作业,乡农技专家全程指导,确保达到还田标准,对违规作业实施“黑名单”管理。这种“技术+契约”的双重约束机制,使全乡低茬收割合格率提升至98%,还田利用率达28.9%,目前粉碎还田面积3000余亩。
在机械化收割现场,秸秆粉碎机和10台新型农机协同作业,形成“粉碎还田——离田收储——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乡政府引入来自河南、孝感等地的4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出动旋草机、拖拉机等工作人员40多人。
为破解秸秆焚烧“年年禁、年年防”的难题,清明河乡构建“空中+地面”“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网络。禁烧宣传车每日巡回12个自然村播放政策法规,村头路口悬挂10余条等特色标语;依托微信群推送秸秆焚烧危害警示片,让群众从“不敢烧”转向“不愿烧”。“以前总觉得烧了省事,现在才知道烟霾伤肺、烧地伤田!”村民夏昭军感慨道。
目前,全乡农户已主动签订《禁烧承诺书》200余份。据测算,全量还田的秸秆相当于增施有机肥1200吨,减少化肥使用量15%,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这场始于禁烧攻坚的绿色变革,正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