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秦牧AI动画的生动形象通过新媒体触达网友,当35位网络作家的采风脚步踏响澄海的侨乡石板路,当“我在侨乡叙写秦牧”创作大赛的邀约跨越山海……这个盛夏,汕头澄海的文化版图上涌动着别样活力。
当秦牧AI动画的生动形象通过新媒体触达网友,当35位网络作家的采风脚步踏响澄海的侨乡石板路,当“我在侨乡叙写秦牧”创作大赛的邀约跨越山海……这个盛夏,汕头澄海的文化版图上涌动着别样活力。
在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在作品中,曾无数次落笔故乡,用文字诉说对樟林港的深深眷恋,而这座承载着他乡愁的城市,正是汕头澄海。如今,在活用名人IP赋能区域发展的探索中,澄海再交新答卷:一场“秦牧故里·诗意侨乡”新大众文艺系列活动,以文学IP为锚点、以“媒体+文化”融合为路径,正将文学的温度转化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力量,勾勒出文化与发展同频共振的鲜活图景。
秦牧文学周现场
深挖秦牧IP,打造城市“文学符号”
8月19日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秦牧先生诞辰106周年,在他的故里——汕头澄海,一场丰富热闹的“秦牧文学周”主题活动拉开大幕,围绕秦牧这一文学核心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IP开发体系。
既有专家学者对《艺海拾贝》《花城》等经典作品的深度研讨,还原文学本真价值;也有面向青少年的“秦牧散文诵读会”“文学创作工作坊”,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的心田;更有将秦牧散文意境与侨乡民俗结合的主题展览,设置秦牧散文金句展示区、留言展示区、互动打卡区等,让市民游客在互动中,将抽象的文学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构建起城市文化景观与市民休闲、学习的公共文化空间。
可以说,文化IP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的“名人效应”,更在于其与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交融。
秦牧,作为中国当代散文界的“南派大家”,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乡土的眷恋、对人文的关怀,与澄海“侨乡根脉”“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天然契合。
当“秦牧故里”从一个简单的地域标签,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教育体系、民俗活动的精神内核时,它便完成了从“城市记忆”到“城市名片”的转化。外界通过秦牧,得以认识澄海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地人则借此增强文化自信,这种由文化认同催生的凝聚力,正是“百千万工程”中城乡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秦牧文学周现场
“媒体+文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秦牧的作品中,无数次提及他的故乡。故乡的红头船、樟林古港、狮头鹅等,都是他魂牵梦绕的乡愁寄托。
然而,秦牧故里,在澄海外、在文学界外,知名度却并不高,犹如一颗蒙尘的明珠。如何将文学名人的故乡羁绊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劲纽带?是一道澄海已布局许久的考题。
8月,澄海通过“媒体+文化”的创新尝试交出了答卷。在羊城晚报发布的系列秦牧AI动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让秦牧“穿越”回故乡参与秦牧文学周,为故乡新一代青少年播撒文学种子。这种创新的“年轻化表达”,既降低了文学经典的接受门槛,又贴合了年轻群体的观看习惯,成功实现了“文化叙事”与“发展叙事”的同频共振。
此外,“先生书房”等系列短视频的拍摄,借助澄海籍作家、诗人等文艺工作者的镜头,用年轻人喜爱的镜头语言,传播名家文艺理念与创作日常,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吸引更多人关注澄海的文化魅力。
而在这一过程中,澄海也逐渐摆脱“传统侨乡”的固有印象,塑造出一个“更具底蕴、更富活力”的城市形象——文化通过媒体“破圈”,不仅赚足了关注度,更实实在在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让“媒体+文化”产生“1+1>2”的价值乘数效应。
AI秦牧系列动画视频
从“文化搭台”到“产业唱戏”的深度耦合
“我计划写一篇小说,记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澄海玩具行业的发展,这里的素材太适合写作了!”
在新大众文学主题系列活动期间,35位网络作家“组团”打卡澄海的文学与产业,广东省作协会员、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蔡晓玲在走访澄海玩具企业后,马上冒出了将产业实践与文化表达相融合的创作念头。
这一幕,恰是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实现从“文化输出”到“产业反哺”的闭环,让笔尖的灵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能。
澄海作为产业强区,产业特色鲜明。比如,“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名号就享誉全球,全区玩具产业年产值占全国玩具产值的1/4左右,外贸出口占比达一半以上,全球每3件玩具中就有1件来自澄海。如此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文化赋能提供了广阔的落地场景;而文化的注入,更能为产业迈向“品牌升级”插上翅膀。
因此,推动“文学创作+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动能,对于澄海这个产业大户来说意义重大。
在网络作家采风团的行程中,网络作家们走访了秦牧故居、陈慈黉故居等文化地标,还深入玩具产业园、潮菜预制菜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将文学观察与产业调研结合。这正是澄海试图探寻的“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之路:用文学故事讲好“澄海造”品牌,让文化为产业注入灵魂,让产业为文化提供物质载体。
网络作家团参观澄海玩具
文化赋能的“澄海密码”
放眼全国,打造文化IP并不是首次尝试,那么,澄海又是如何避免IP开发的“同质化”,让文化赋能真正落地见效?
在秦牧文学周的系列活动中,澄海的破局之道清晰可见:通过进一步挖掘秦牧与侨乡、与时代的独特关联,形成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外来视角”与“本土力量”形成合力,在推进“媒体+文化”模式、邀请外部作家采风基础上,还持续培育本土文化人才队伍,让文化赋能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从秦牧IP到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澄海的探索证明:文化绝非“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文学IP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当媒体传播打开面向时代的窗口,当产业联动铺就发展的坚实道路,文化赋能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产业升级、城乡蝶变。
秦牧文学周暂时落幕,但澄海的文化赋能之还将继续深耕。坐拥特色产业和历史文化这两座“资源富矿”,下一篇章的“澄海经验”值得继续关注。我们期待澄海继续挖掘秦牧文化、侨乡文化的深层价值,推动文化与产业、城市建设的更深度融合;也期待其进一步碰撞“媒体+文化”的创新联动,为更多县域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