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马上就要高考,别再玩那个破游戏了!等你高考完,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不管你!”
“你马上就要高考,别再玩那个破游戏了!等你高考完,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不管你!”
明年就要高考,看着眼前打游戏打得正上瘾的儿子,我气不打一处来,二话不说把他屋里的网线给拽了下来。
儿子跟疯了一样,猛地举起键盘“哐”地一声砸到了桌子上,瞪着眼冲我吼:
“你真是闲的!快给我插上网!”
我没有动弹,儿子竟然连推带踹地把我轰出了房间,我一个没站稳摔倒了地上。
我趴在冰凉的地板上,眼泪哗哗地掉。
我想不通,我这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他最好的,游戏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把一个好好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呢!
费尽心思养大的儿子成了白眼狼
儿子从小到大,日常生活起居我都为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儿子吃什么、穿什么、报什么兴趣班,我全都给他细心规划好;
他做作业时,我在一旁指导,他的坐姿、握笔姿势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帮他纠正;
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我每天都会让他向我汇报他白天在学校的情况。
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儿子学习非常好,从小到大拿的奖状无数。
但是自从高二选科后,儿子成绩就接连下滑,整个人也变得消极、懒惰。
直到有一天,儿子吃了一大把过期感冒药被送进医院,这时我才意识到,儿子出现心理问题了!
我带着儿子去检查,结果竟然是中度抑郁。
儿子确诊之后,我看了无数本教育相关的书,书上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得抑郁症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大。
我痛定思痛,决定对儿子减负降压,我告诉他:
“爸爸妈妈不在乎你的成绩,你想学成什么样就学成什么样,妈妈只求你健健康康的。”
我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要求,只要他快乐就好。
可没想到,我的通情达理不但没有让孩子快乐起来,反而让他的抑郁更严重。
整天在家躺着,每天不是看手机,就是打游戏,一玩就是一天。
饭也顾不上吃,饿了自己就泡一袋方便面,绝对不吃我做的饭。
夜里三四点才睡觉,白天起不来床,日夜颠倒。
在他面前,我就不能提上学的事。一提上学,他要么就离家出走,要么关起门来不理人。
短短半年,他接二连三地自伤了三次,简直把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他学业压力大,我知道,但我也明明告诉他了,不在乎他学习好坏,可他的抑郁症怎么还更严重了呢?
孩子不愿意上学,起床也不想起
我对孩子没要求了,他为什么还抑郁呢?
这是半年前,一位妈妈跟我讲的她家儿子的事。
这位妈妈明明才45岁,看起来却像60岁的样子,满头白发,佝偻着背,面色枯黄。一提起她儿子,就止不住地哭。
“我已经对孩子已经没什么要求了,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就行,可为什么孩子抑郁症还是没有好转?”
她和来找到我的家长一样,都会向我问出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小成绩优秀,被父母寄予厚望,都有一个必须考重点、进名校的目标。
优秀只是表面,这些孩子还有一个让人不愿意接受的共同点:
每个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
有些是轻度抑郁症,有些是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孩子出现了自残行为。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父母出于内疚、自责、恐惧,态度往往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以前的强势、命令,变成什么都顺着孩子,希望孩子能尽快好起来。
“能学多少算多少,能考多少分考多少分,只要你能开开心心的,我们对你没有任何要求。”
“你健康、快乐起来,就是爸爸妈妈唯一的期待。我们休息一年,先把病养好。”
可是,父母发现,自己明明都这么卑微,这么通情达理了,孩子抑郁为什么还是不好,反而越躺越平呢?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点:
原因1:什么都顺着孩子,让孩子变成了家里的“老大”,导致家庭地位不平等
以前,爸妈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父母永远是强势、命令、权威的一方,孩子必须得听爸妈的。
孩子抑郁后,情况全变了。父母变得顺从讨好,加倍小心翼翼,做什么事之前都得先看孩子的脸色。
生怕哪句话说不对让孩子不开心,连学习都不敢多管,生怕给孩子压力。
父母这种反差让孩子尝到了甜头,发现自己的情绪能左右爸妈的行为。
孩子开始利用这一点,想要什么就通过情绪来表达,使唤父母做这个做那个,没有一点感恩之心。
父母则越来越焦虑,觉得自己教育失败,更不敢对孩子说“不”了。
孩子虽然短期内得到了满足,但长期下来,和父母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心里也更加空虚。
原因2:对孩子没要求,会让孩子认为自己被抛弃了
“我对你没要求”“你学习好不好,我们不在乎了,我只在乎你开不开心”这看似是给孩子减轻压力。
但在孩子看来,父母说的这些话像是放弃,孩子会认为:是因为我没有价值了,所以爸妈想放弃我了。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这是因为外部环境过于看重成绩,让孩子认为:
考出高分,爸爸妈妈才高兴;成绩好了,也招老师喜欢;身边的同学也都愿意和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玩。
成绩一旦考得不好,孩子就会想:
要是考不上重点大学,我这辈子就完了;成绩下滑了,老师就不待见我了,同学也会在背后嘲笑我。
孩子把自己的价值和成绩绑在一起了,认为,成绩好=我就有价值,成绩差=我就没有价值。
如此看重成绩的孩子,是接受不了成绩下滑的,成绩一下滑,心里就害怕、不知所措,最终陷入抑郁。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本来自我价值感就低,如果这时父母再一反常态,不断对孩子降低要求,甚至变成了没要求,孩子就觉得:
看来我是真的没用,连爸妈都对我不抱希望了。于是就陷入更深的抑郁当中。
孩子抑郁后,对孩子要求高容易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情绪进一步恶化;如果没有要求,孩子又会感到被忽视、被抛弃,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那家长到底该怎么做呢?
孩子抑郁了,家长到底怎么做?
归根结底,孩子抑郁就是因为他的价值感太低,把自己的价值和成绩划上了等号。
所以,让孩子从抑郁中摆脱出来,家长首先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带偏,这样家长才能有精力改变孩子。
孩子抑郁了,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什么都不管,我们得让孩子觉得:妈妈对我有要求,妈妈肯管我。
这样,孩子才会有改变自己的意愿,才会有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我们家长可以从这两方面做起:
1、家长学会“自私”,活出自己的精彩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说话是一种能力,不说话是一种智慧,会说话是一种境界。”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说得太多,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反而起反作用。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指的是刺激过多或作用太久,容易引起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听不进去。
举个例子,孩子也许本来只是想打一两个小时的游戏,结果咱们这个时候非要去唠叨。
这时,孩子刚被平息的情绪又要被点燃了,他觉得父母好烦,家人都不爱他,没人理解他,这世界没意思……
乱七八糟的想法一产生,他又得打上一天的游戏来发泄,然后我们又骂他一顿,陷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家长不妨少说话、多倾听,“自私”一点,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挪走,关注你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提的要求让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那么这个要求就是过了,我们就要拒绝。
即使你忍气吞声,答应了孩子,那你心里也会有委屈,这种委屈时间久了,一直积累就会变成愤怒,然后再影响到孩子。
这对孩子来说是更多的伤害,所以还是拒绝为好。
拒绝孩子的时候只需要说:“孩子,妈妈要跟你说对不起,这是我的底线,妈妈不能答应你。”
不要埋怨孩子,说些“你就不能懂事点,为别人考虑考虑”这种话。
这是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更加自责、内耗。
2、接纳人,拒绝事,先从小目标做起,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接纳人:孩子正处于抑郁状态,学习时很难投入,这是正常的。尤其是药物干预之后,孩子嗜睡,注意力容易分散。
所以我们要接受孩子当前的状态,不要期望孩子立马能恢复如初。
拒绝事:接纳孩子不代表着放任自流,正确的接纳是,对孩子要有合理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着的。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一起制定每天或每周的小目标。
如“今天尝试与家人共进晚餐”,“明天早起散步15分钟”。
制定的这些目标是孩子可以达成,而且不会感到压力的,逐渐帮孩子找回正常生活的节奏和动力。
●当孩子达成一个小目标时,立即给予认可:
“你今天早起了,还把自己的被子叠好了,真的太棒了!”
“你运动竟然坚持下来了,妈妈都没坚持下来,我得向你学习,你真是太厉害了。”
在表扬孩子时,要尽量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和成果,让他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受到表扬。
表扬的同时也要传达出情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表扬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了事。
●光有表扬还不够,孩子达成目标后,我们给孩子一些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玩具、书、游戏等,喜欢追星的孩子,家长也可以奖励她明星卡片、海报;
也可以是精神的,如额外的游戏时间、家庭活动的选择权等。
给孩子奖励时,奖励物品要符合孩子的兴趣,这样容易让孩子保持住积极性。
●孩子即便没有完成目标,不开心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接纳他的不开心。
不要说:“这么点小事,你至于吗?你有什么好难过的。”
而是要鼓励他继续尝试,可以说:“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我们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下次我们再来试试。”
教孩子正面看待失败,将尝试看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逐步升级: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可以为他们设定一个新的、稍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这有助于孩子保持前进的动力。
●写成长日记记录进步。鼓励孩子通过写日记、制作图表记录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这有助于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孩子复学,作业写的满满当当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战胜抑郁、走出抑郁确实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卸下压力,不对孩子有任何要求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但是这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
孩子抑郁躺平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是孩子用自己生病的方式来寻求改变,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整个家庭,呼唤父母的爱。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