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青岛 | 崂山·杨世中医诊所主任医师杨占元:医路躬行五十载,以中医智慧守护世家初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09:32 1

摘要:他出身中医世家,怀抱“医者仁术”的初心,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深耕临床、潜心学术,在漫长的行医路上从未止步。他创新性地提出“生命在于平衡”的学术思想,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领域屡建奇功;还曾远渡重洋参与援外医疗,用针灸和中药,让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

他的一生,是中医传承与创新的一幅缩影。从古老医学典籍中汲取智慧,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疾病中寻找答案,他用五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千钧重量。

他出身中医世家,怀抱“医者仁术”的初心,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深耕临床、潜心学术,在漫长的行医路上从未止步。他创新性地提出“生命在于平衡”的学术思想,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领域屡建奇功;还曾远渡重洋参与援外医疗,用针灸和中药,让来自东方的古老智慧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他就是杨占元——一位以平衡之道守护健康、用一生践行中医使命的国医大家。

承世家初心,铸中医信仰

杨占元的中医之路,始于家庭的深刻熏陶。童年时,社会物资匮乏,医疗资源紧缺,他常目睹长辈以所学中医知识尽力帮助身边病患。那些温暖而无私的行医场景,不仅在他心中种下了“医者仁术”的种子,也让他自幼将“德是福根”奉为一生准则。

至今,这幅字仍悬挂于他诊室的墙上。它不仅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信念——他始终坚信,医德是为医之本,仁心有时比医术更加重要。

1975年,杨占元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带着对中医的满腔热爱与扎实的理论基础,正式踏上行医之路。此后,他不断在中医领域深耕细作,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暨中医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滨州医学院终身教授等多项重要职务,还曾是中国中医药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这些身份的背后,是他在中医领域不断探索、积累的深厚资历,也是业界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

家庭的传承不仅塑造了他的职业选择,更让他对中医的认知不断深化。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他始终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童年时期从长辈身上学到的医者情怀,融入到每一次诊疗中。无论是面对普通患者,还是疑难杂症患者,他都耐心细致,用心倾听患者诉求,用专业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患者带来希望。

探学术精髓,解疑难杂症

在五十余载的行医与研究历程中,杨占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他提出“世上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健康以预防为本,防病优于治病”,强调预防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性;更创新性地提出“生命在于平衡,动养身、静养心,动静协调,阴阳平衡,精神乃治”,这一理念源于中医经典,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形劳而不倦”的论述,是这一理念的理论起点。“动养身”对应阳气的升发与气血流通,即“动则生阳”;“静养心”则对应阴血的滋养与神志安定,即“静则藏阴”。

在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杨占元见过太多因“失衡”引发的疾病:有人因过度劳累耗气伤阳,出现慢性疲劳、免疫力低下;有人因长期久坐导致气血郁滞生痰瘀,引发代谢紊乱、情志抑郁。这些案例让他更加坚信,健康的关键在于“动与静的协调”,身心并调、动静有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

在学术方面,杨占元参与编撰了《中国回族大辞典》等多部国家级著作,完成了包括3项部级、5项省级和1项市级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级二等奖等重要奖项。他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3篇在国际会议交流并刊发于国际期刊,曾获2项国际金奖和16项国家级优秀论文奖。在编撰辞典时,他坚持回归经典、交叉比对、临床验证,以确保释义的准确与权威。

临床上,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红斑狼疮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患者。他主张发挥中医“整体调治”的优势,通过“扶正固本”增强患者抗病能力,以“减毒增效”缓解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曾有一位晚期肠癌术后3年复发转移的患者,化疗后呕吐不止、血象急剧下降、身体极度虚弱。杨占元以中药快速止呕、提升血象,待症状缓解后转入健脾补肾、软坚散结的长期调理,并辅以动静结合的身心训练,最终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实现高质量带瘤生存逾五年。

传中医薪火,赴时代之约

从1981年参加中国援贝宁共和国医疗队,到如今即将在青岛崂山区开办中医诊所;从荣获贝宁总统授予的二级骑士勋章,到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杨占元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

在贝宁开展医疗援助时,杨占元面临着巨大的文化与医疗差异挑战。当地民众对中医的“望闻问切”诊疗方式感到新奇甚至疑虑,对针灸存在恐惧,且当地疟疾、寄生虫病、严重感染高发,与国内常见病谱差异显著。在大使馆的协调帮助下,杨占元与医疗队成员凭借针灸立竿见影的疗效打开局面。一位当地有威望的患者多年受腿痛、头痛困扰,经针灸加中药治疗,短短几天便缓解了症状。消息传开后,求诊者络绎不绝。

此后,他们一边用“身体像河流,不通则痛”的通俗比喻讲解中医原理,传播中医理论;一边培训当地卫生员掌握简易针灸、艾灸、推拿技术,为当地留下能持续服务的中医“火种”。这段经历让他深切感悟:医学有国界,但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无界,中医正是中华民族跨越文化隔阂、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力量。

如今,退休后的杨占元依然活跃在中医诊疗一线,先后受邀到香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南京军区108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宁夏新协和医院等地坐诊会诊,深受医院与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对于年轻一代中医从业者,他寄予厚望,并提出了五点恳切建议:要“深扎经典的根”,钻研《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打好辨证论治的基础;要以“临床为试金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疗效为中医代言;要“拥抱时代”,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与科技手段,为中医发展助力;要坚守“仁心”,用温度与耐心对待患者,做好医患沟通;要“耐住寂寞,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医核心思维的基础上,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即将在青岛崂山区开办的中医诊所,是杨占元传播中医健康理念、服务基层民众的新起点。诊所的核心定位是用中医方法,为居民提供常见病、慢性病、亚健康调理及疾病康复服务,让“阴阳平衡、动静协调”的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他期望诊所不仅是看病的场所,更是传播健康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的温暖驿站,同时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缓解大医院压力贡献力量。

五十载春秋,杨占元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径,在中医的广阔天地中不断探索、前行。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着中医的智慧与魅力,也为年轻一代中医从业者树立了榜样。在守护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他将继续以中医为刃,为更多患者驱散病痛,让中医这颗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凤凰网青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