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窗外的绿意随海拔升高愈发浓郁。当云雾缭绕的茶田与错落的吊脚楼出现在视野中时,柳林村到了。这个藏于沅陵县东南部的村落,曾因隐于深山、道路崎岖而鲜为人知。如今,村口“诗意柳林”的牌匾下,时常有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的茶园、溪流与笑脸,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窗外的绿意随海拔升高愈发浓郁。当云雾缭绕的茶田与错落的吊脚楼出现在视野中时,柳林村到了。这个藏于沅陵县东南部的村落,曾因隐于深山、道路崎岖而鲜为人知。如今,村口“诗意柳林”的牌匾下,时常有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镜头里的茶园、溪流与笑脸,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这些变化和一群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年轻人密切相关。乘着“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的东风,这支以36名硕博研究生为主力的博士服务团,3年来扎根柳林,将论文书写在广袤的田野,以行动诠释着青年学子的实干与担当。
实践团合影。
笔墨绘新卷
绕过“天下第一拐”的险峻弯道,柳林村的全貌豁然开朗。村口文化墙上,卡通形象“柳小林”正咧嘴笑着——这个带着荷叶帽、身披斗笠的小家伙,左手提着蜂蜜罐,右手挥着欢迎手势,头上还别着一片茶叶,很是讨喜。
“这是学生们设计的IP形象,上面的元素都来自咱们村。”村书记罗显坤掏出手机,点开对话框向记者介绍:“你看,他还会说‘请多多关注’,我跟别人聊天都用这个。”屏幕上,这套可爱灵动的“柳小林”表情包已累计被下载2207次,发送量超4万次,成了柳林村名副其实的“形象代言人”。
“柳小林”IP形象3D模型。
“第一次来的时候,村里连块像样的路牌都没有,更别提什么IP形象了。”回忆起初到柳林的情景,实践队队长肖鑫宇仍记忆犹新。彼时,柳林村虽有“森林氧吧”的美誉,却因缺乏系统规划难以走进大众视野;虽物产丰富,特色鲜明,却只能“兜在塑料袋和塑料罐里”,包装简陋,难以流向广阔的市场。
改变是从一把卷尺开始的。在头一年二十天的时间里,实践团设计组负责人王家蕤带领设计组走遍了村里的山山水水。他们在大王山测量古树的胸径,在黄龙潭水库记录溪流的走向,在老茶农家里临摹吊脚楼的飞檐。“我们想让每个设计都带着柳林的体温。”王家蕤说。
他们为云雾银毫茶设计的小袋包装,用灰白渐变模拟山间云雾,四角的毛笔字排列灵感来自古铜钱,“既有仙气,又接地气”;为黄精酒做的包装盒,因为发现村民运输时总担心瓶子碰碎,特意加了泡沫底托;为村口陈列设计的对联、路牌、文化墙等,更是经过了上百次的反复推敲。
“这上面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凝结着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罗显坤翻出队员们为村里精心设计制作的旅游手册,指尖划过一幅幅精美的插画,很有感慨。如今,这本手册已更新到第三版,不仅标注着打卡点,还贴心附上了“两天一夜”游玩路线:第一天采完茶去水库钓鱼,第二天登大王山看日出,再去溯溪踩水,满是城市喧嚣之外的山野趣味。
柳林村旅游导览手册。
“一开始只觉得他们是来刷学分、体验生活的,没想到真能为村里带来这么大的改变。”作为一直陪伴着学生们日夜忙碌的“见证人”,罗显坤对学生们的用心与投入感受真切。“如今,游客多了、收入涨了,村里能评上‘省级美丽乡村’,有这群孩子们的大功劳!”
云端连山海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柳林的野生蜂蜜,波美度(即蜂蜜浓度)达到了42度,比国标还高!”烈日下,实践团直播组成员们穿着厚重的防蜂服,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衣领。他们身后,蜂箱整齐排列在树阴下,镜头里的蜂蜜晶莹剔透,映出远处大王山的轮廓。
这是实践团今年的第4场直播。不同于初次上镜时的紧张,“主播”李文韬此刻熟练地输出直播话术、产品介绍,和镜头前的观众热情互动,表现得游刃有余。
“最开始连剪视频都不会,现在不仅能上镜,还能写策划文案、粗剪脚本。”作为实践团里的少数本科生,李文韬谈起收获时很是雀跃。“为了把产品讲清楚,我专门跟着学长学姐们四处走访,从村民口中了解产品的背景和优势特点,有了这些‘干货’,播的时候心里特别有底。”
实践团在蜂蜜基地直播。
镜头外,蜂农李漠富数着订单:“5斤、10斤、15斤......”他的手在屏幕上划着,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以前家里只有一两桶蜂,多在附近乡镇零散着卖,偶尔还卖不完;今年养了100桶,也不愁销不出去。”李漠富告诉记者,如今,他们的蜂蜜通过直播卖到了北京、广州等城市,“连三甲医院的医生都专程来订购”,供不应求。
“我们这几年直播了近十场,单是今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万元。”实践团直播组组长李晓璐说,“帮扶期很快就要结束,我们希望教会村民怎样将这个势头给延续下去。”
仔细抚平衣角的褶皱,小心卷起衣服的半截袖子,一大早,村民罗柏华从箱底里翻出了最“时髦”的衣服,准备前往村部参加实践队组织的电商技能培训班。
“学生们教我挂链接、看订单,特别有耐心。再实践一段时间,我独自上镜应该没问题!”罗柏华憧憬道,“老婆也跟着我一起搭伙干,以后订单再多也不怕。”
电商技能培训现场。
“又来拍段子啦?”路边抱着孩子的村民笑着向实践团的成员们打招呼,熟稔得像家人。去年夏天,团队帮村里开通了抖音账号,“柳林村小罗书记”的短视频里,他们或种茶、或游山、或走街串巷拜访村民,满屏都是烟火气,引得许多网友前来“围观”。
在隔壁村的早餐摊,几个村民认出了下山办事的罗显坤,打招呼道:“我刷到你跳舞的视频了!”
罗显坤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位现实中看着年轻又腼腆的村支书,如今账号粉丝超1300,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5万,成了远近村镇的“红人”。
“学生们帮我剪视频、写文案,现在我也在慢慢上手。”罗显坤颇有点骄傲地说道,“以后村里的好东西,我自己就能拍给大家看。”
新风拂山乡
“这本族谱是光绪年间的,上面写着‘百行孝先’......”在村民罗大叔家,实践团成员们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纸页,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传家十宝”的字样上。这是2025年夏天,实践团正在为村里的文化墙搜集素材。
队员吕扬帆是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族谱的“发掘”其实始于偶然——那天走访罗大叔家,他瞧见柜顶落灰的木盒,随口问了句“这里面装的啥”,竟翻出了这本光绪二十九年刊印的《康氏六修族谱》。
“以前,这本族谱一直压在箱底,我都好多年没想起了!”罗大叔说。实践团入驻后,队员们走家串户,从老人口中收集传说,从族谱里提炼祖训,把“勤劳刻苦”“忠厚为本”等内容编成顺口溜,写在文化墙上,还和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一起印成手册,在村里挨户传阅。
“学历史的敏感让我在走访的时候多问了几句,没想到挖出这么多宝贝。”吕扬帆说,“过去总觉得咱们文科生做的多是‘纸上功夫’,这次能把专业知识扎扎实实用在村里的文化建设上,很有成就感。”
实践团调研村史族谱。
“村民思维上的转变,比直接创收来得更有分量。”谈起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时的波折,肖鑫宇深有感触。
起初,有村民嘀咕:“管好自家就行,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据说,早年间村里修路,都是挨家挨户劝;如今改造文化街道,也有部分老人舍不得动老房子。“在我们的努力下,村民们已经愿意接受新鲜事。”肖鑫宇笑着补充,从质疑到理解,从“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到“集体好才是真的好”,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让“一切付出都值得”。
柳林村村口文化墙。
如今的柳林村,村民们会在饭后遛弯儿时围绕在文化墙前闲话,看到游客会热情讲解祖训来历;不少老人还拿着村规民约为孩子逐句解读,有时会主动讲起祖上从江西迁徙到柳林的故事;孩子们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勤劳刻苦”的顺口溜挂在嘴边……乡村的文明新风正顺着山间溪流,浸润着每一户人家。
情牵柳林路
跟随团队走访到八旬高龄的谭奶奶家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吕扬帆眼瞅着老人辛辛苦苦从山上背回的木材要被淋湿,赶紧冲到雨中,拉过遮雨布仔细把柴垛盖好,这才放心地回到房檐下。
“快进来躲躲!”谭奶奶笑眯了眼,转身就从屋里搬出小板凳,又端来自家种的香瓜和葡萄,塞到学生们手里。这些天,实践队成了谭奶奶家的常客,她常念叨着“你们就跟我孙辈一样亲”,还拉着队员们的手,指着老屋墙上模糊的字迹,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当年红军路过时在这里借宿的故事。
这样温情的时刻,不过是实践队和柳林村深厚情谊的一个缩影。
“找着了!找着了!”202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这样的欢呼曾响彻山间。那是实践团第一次来柳林村测绘地形,无人机突然失控坠山。那时,天色渐暗,山路湿滑难行,罗显坤带着队员在荆棘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找了整整4个小时,村民们也自发举着树枝、打着手电赶来帮忙。第二天一早,罗大叔更是拎着自家的无人机找上门,对实践团说道:“我儿子在部队,这是他留在家里的,你们先拿去用!”看着大叔真诚的眼神,队员们的心里又暖又热。
肖鑫宇向罗显坤交付规划设计成果。
“3年下来,我们和村民们成了一家人。”肖鑫宇说。团队里有连续三年坚守的“老成员”,也有像李文韬这样初来乍到的新生力量,他们在这里学会了挑水、采茶,听懂了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更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读懂了“乡村振兴”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今年7月,实践团在柳林村举行成果交付会。当肖鑫宇把厚厚的设计图册、视频素材交给村两委时,罗显坤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留下的不只是这些东西,更是让柳林村变好的本事。”
“从校地对接的‘一张纸’到乡村振兴的‘一幅画’,这支博士实践团队交出了亮眼答卷。”沅陵县团县委副书记武梅莹欣慰地说道,“未来,我们也希望能搭建更多平台,让广大青年人才用青春力量赋能,帮助更多像柳林村这样的特色乡村焕发新生。”
山风拂过茶园,带着烈日暴晒油绿茶树的清香。远处,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的柳林村,在阳光下愈发鲜亮。
来源:中人社传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