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实施 “四大工程” 提升科研水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11:04 1

摘要:“省级、市厅级课题立项屡破新高,首次摘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彰显出学校科研实力的强劲跃升与学术成果的丰硕积累。”2024年末,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汪上达在总结上报喜。

“省级、市厅级课题立项屡破新高,首次摘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彰显出学校科研实力的强劲跃升与学术成果的丰硕积累。”2024年末,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汪上达在总结上报喜。

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科研项目拓宽与申报优化工程,项目过程管理与评审交流工程,教职工科研能力培训工程,构建规范化科研管理与数据档案体系工程等“四大工程”,全面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为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科研项目拓宽与申报流程工程

“2024年度,学校立项项目总数达到113项,较前三年有重大突破。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139篇(核心论文4篇)。获批立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及其他省级、市厅级课题多项,在多个省级项目中首次获得立项”。2024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质的飞跃。

这得益于科技学院在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和信息传达方面的积极拓展与优化,形成从顶层到底层“无缝衔接、精准快捷”的运作机制。

为保持信息畅通,学校密切关注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政策信息,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导向和项目动态,保障信息传递及时且准确;同时,敏锐捕捉各类科研项目申报信息,第一时间精准同步至各学院和各部门,确保申报机会不遗漏、不延误。

该校由科研处牵头,动员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申报,全年组织申报项目达80类,其中新拓展渠道达65类,占比超80%。

图为部分首次申报成功的项目名称

实施项目流程监管与评审互动工程

科研工作的核心价值,不仅彰显于最终成果的辉煌,更深植于科研历程的严格监管与精细把控中。经管学院崔艳芳老师的感慨发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理念:“学校对项目管理之精细,从研究方向的精准把控到研究方法的悉心指导,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每当项目遭遇瓶颈,学校总能迅速组织专家与我们深入交流,提供新颖视角与解决方案,助力我们顺利跨越难关”。

我们深知,中期检查与交流活动是项目发展中的关键枢纽。通过定期且细致地比对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应对潜在问题。同时,学校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促进项目团队内部、相关部门及外部伙伴间的信息交流,确保信息畅通无阻,问题得到高效解决,为项目的稳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收官之际,贵州黔南科技学院科研处更是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精心开展结项交流与评审环节。2024年度,约有20个项目顺利进入结项阶段,评审过程严格遵循既定流程与标准,从项目成果的完整性、创新性,到实施过程的规范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力求实现100%的结项成功率。

图为结题评审会现场

强化教职工科研能力培育工程

“在学术讲座中,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蒋晨在参加学校学术专题讲座后提到。

为全面提升教职工科研能力,科技学院细心规划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其中,特别举办了科研项目申报讲座,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担任主讲嘉宾,从项目选题、申报书撰写技巧到申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为教职工们答疑解惑,助力他们在科研项目申报中抢占先机。

图为“高质量科研项目申报讲座”现场

图为“国家社科申报的问题意识与结项追问意识”专题讲座现场

为提升教职工科研系统操作能力,科技学院组织多场科研管理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数据录入与查询方法、常见问题解答等。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教职工们能够熟练掌握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构建规范化科研管理与数据档案体系工程

在构建规范化科研管理与数据档案体系工程中,规范系统数据与档案管理是关键环节。科研管理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采集标准、存储规范以及审核流程,全力推动规范化数据档案管理。

加强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同样至关重要。为推动科研管理系统的现代化进程,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科研项目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提醒、自动分类等功能,规避人工操作的繁琐与失误。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科研管理效率,让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在科研领域不断突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工程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科研改革创新,以科研为引擎,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时代的教育科研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供稿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彭金)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