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不到一天,北京长安街就要迎来一场属于民族记忆的庄严时刻,九三阅兵。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还有不到一天,北京长安街就要迎来一场属于民族记忆的庄严时刻,九三阅兵。
可就在礼炮还没鸣响之前,台湾岛内却先“炸开了锅”。
一份提前曝光的“赴京观礼名单”意外流出,名字里面不乏政界、商界熟面孔。
有意思的是,这份名单似乎比阅兵本身更先引爆了舆论。
它为什么会在此时成为新闻焦点?
又为什么有人说,这场风波可能动摇赖清德的政治根基?
历史氛围与现实暗涌
九三阅兵,本质上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这在两岸历史记忆里有着天然的共同点。
抗战那八年,不分省籍、不论政治立场,抗日是全民族的事。
北京此刻的准备,不只是军事意义上的队列和装备亮相,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可偏在这种节点,台湾曝出参观名单,就成了另一股暗流的开端。
名单中出现的,有曾经在对大陆事务上立场明确的老牌政界人物,也有在大陆有投资、谋合作的商界身影。
这样的组合,让岛内各阵营有了不同解读。
对于两岸交流持开放态度的人来说,这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在“抗中”路线的推手眼里,这却成了刺眼的政治信号。
从名单到地震
政治新闻的杀伤力,往往不在事件本身,而在它被刻意放大的时候。
这份名单的曝光恰逢赖清德政府民调低谷,让它多了一层火上浇油的意味。
台湾媒体的报道语气各异,有的侧重于“谁去赴会”,有的急于给出“影响评估”。
外界发现,不只是统派熟面孔,包括一些原本低调务实的经济界代表,这回也在名单上露了面。
比如大陆耳熟能详的企业高管,他们在社交平台晒出“飞北京”的照片和文字,引发数万次转发。
有网友留言“走得漂亮”、“历史时刻见证者”,这种公开表达在台湾网上很容易就形成舆论“对冲”效应。
对于赖清德团队来说,这意味着在意识形态之外,经济和社会层面也开始出现难以控制的舆情流动。
民调与政治温度
赖清德今年上半年就已经感受到支持率下滑的压力。
5月份的台媒投票还维持在四成左右,到了8月底已经跌到三成出头。
跌幅背后,是民众对经济、能源、社会安全等议题的不满,但更关键的是对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执拗感到疲惫甚至反感。
“换马”的传闻,过去在台湾政坛并不罕见。
在选举竞争激烈的时候,党内会有人私下评估,如果现任候选人无法稳住基本盘,早早换人上阵可能是避免全盘输掉的一种策略。
赖清德面对的困境在于,一边要抓牢深绿票源,一边又不能完全丢掉中间选民,而这份名单的出现,显然在中间选民心中敲响了另一种可能,两岸关系并不是非要剑拔弩张。
大陆的信号与深意
对于大陆来说,九三阅兵不仅是历史仪式,也是一种现实政策的衔接点。
近十年来,大陆在纪念抗战活动上的主旋律很明确:这是全中国人的记忆。
无论是中央媒体评论还是国台办发言的用词,“民族大义”、“历史真相”、“共同记忆”这些关键词始终占据主轴。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各界人士出席大典,被解读为一种民间层面的共识表达。
这与大陆近年来在处理对台事务上的策略相吻合,坚持一个中国立场,鼓励民间、经济、文化领域的联系,不因政治立场阻断人脉与产业的走动。
尤其是台商的出现,更容易被视为对未来走向的表态,他们用资本和市场选择传递信号,这种信号有时候比口头表态更直接。
蓝营的盲区
名单事件出来后,人们本以为蓝营会借此机会强化与民进党的对比,毕竟抗战的历史角色里,国民党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然而,实际反应却带着浓烈的切割意味。
“个人行为”、“不代表党立场”,这样的表态让很多观察者失望。
对比几十年前的国共两党,政治立场再怎么不同,抗战的共同记忆至少是底线。
而现在蓝营似乎更多考虑岛内政治的短期效益,不愿为一场大陆的大典“担责任”。
这种回避,让它在岛内关于“和平稳定”的舆论场中失去声音优势。
如果继续这样模糊,可能会在未来两岸议题的博弈中彻底边缘化。
观礼之外的深层博弈
这份名单折射出的,是岛内三股力量的碰撞:民进党坚持在两岸之间筑高墙,蓝营在墙边徘徊观望,经济界和社会各界却在想办法找门走通。
北京对这种变化很清楚,所以即便不在公开发言中“点名表扬”,也会通过更开放的经贸政策释放善意,比如在特定行业、特定地区加强与台资企业的往来。
另一方面,大陆在军事上的威慑和经济吸引力是双轨推进的。
像九三阅兵这样的高规格活动,不仅仅是看装备、看阵容,更是向内外宣示:国家有能力、有决心捍卫主权和历史记忆。
在这种氛围下,来自台湾的出席者自然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
“换马”可能的催化剂
如果说这份名单的政治影响有限,那它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恰好踩在赖清德的短板上。
支持率下降、中间选民流失、国际形象争议,这些现实问题叠加下来,让党内一些人不得不重新计算胜选概率。
“换马”并非一朝一夕的决定,它需要党内派系的默契和共同的危机感。
眼下的风波虽然不足以单独触发换人,但它的象征效应不容忽视:岛内有人敢在高压的舆论场上公开与大陆同台,说明民进党的封锁式叙事在破裂。
这对于赖清德来说,是一种不安定的预兆。
历史记忆的力量
九三阅兵不是为了展示武器,而是为了提醒人们:曾经有过共同面对外辱的日子。
这对两岸而言,是难得的情感交集。
在岛内,真正经历过抗战岁月的老人越来越少,但他们的家书、亲历故事依然在家庭、社区、校史里流传。
历史的穿透力在于它不依赖政治标签,当老照片、老物件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它唤起的不仅是怀旧,还有共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那些从台北、台中、台南出发飞向北京的人,不单是去看一场仪式,而是在用行动证明:民族认同感可以跨越海峡,也可以跨越政治的裂缝。
风向未定的未来
这场围绕九三阅兵的名单风波,会不会最终改变赖清德的命运,还要看接下来岛内政坛的走向。
如果绿营选择强化对抗姿态,可能暂时凝聚核心选票,却加剧与中间民意的割裂,如果蓝营继续软弱回避,则可能在两岸议题中彻底失去竞争力。
对北京来说,这种岛内的摇摆与裂痕,反而为推进不同层面的交流创造了可操作空间。
经济的牵引力、历史的凝聚力,加上现实实力的保障,构成了一套稳步推进的组合拳。
结语
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北京的长安街将迎接一场属于全民族的庄严时刻。
而远在海峡另一端的政治“地震”,却在默默发酵。
历史告诉人们,任何想切断民族情感纽带的企图,都只是暂时的逆流。
一场阅兵不可能立刻改变政治格局,但它能让人重新看见,那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主线依然清晰,无论风向如何变化,两岸间那段共同的历史,始终在那里,从不缺席。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台媒:九三阅兵,台湾人与有荣焉
新民晚报——中国台湾教授受邀参加九三阅兵,自曝兴奋到睡不着觉……
中华网——台湾主播亲睹九三阅兵训练现场 感动不已
来源:人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