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园冶》里先贤的园林美学意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4 16:44 2

摘要: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你知道吗,《园冶》提到了很多经典的园林美学典故,这些意境已经和文人园林合二为一,这期小蚂哥给你解码几个《园冶》里先贤的园林美学意象。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你知道吗,《园冶》提到了很多经典的园林美学典故,这些意境已经和文人园林合二为一,这期小蚂哥给你解码几个《园冶》里先贤的园林美学意象。

出处:《立基》篇 “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

引自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提起园林美学,陶渊明肯定是首当其冲的,即便你没有读过陶渊明的诗,也一定听过 “采菊东篱下” 这句话。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陶渊明应该是一位不问世事的隐士,但其实他前半生都纠结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所以从小就怀有 “大济苍生” 的壮志,他前半生不断进入官场,又不断因为官场的黑暗而退出。

多年的官场漂泊,也让他内心痛苦不已,曾经写下“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最后在彭泽县令任上,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最终毅然辞官归隐。

归隐后的陶渊明虽然时常还会想念官场,但精神上却获得了自由和宁静。他笔下的桃花源成为了后世造园的永恒主题。

他诗词中的“菊花”也幻化成了陶渊明的田园意志,保留在了园林之中。

出处:《立基》篇 “锄岭栽梅,可并庚公故迹”。

引用:“庾公故迹”的典故。

和陶渊明相比,这个典故少有人知,但它也是重要的园林美学意象。我们时常看到园林在山坡上种梅花,称为梅岭。

这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庾胜将军曾率军驻守五岭之一的大庾岭(位于今广东与江西交界处),因功被封为“庾将军”,其驻守的山岭后被称为“大庾岭”。

大庾岭自古就以梅花著称,后在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今梅关古道),并在道路两侧广植梅树,使此地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和赏梅胜地,“梅岭”之名由此流传。

如果仅此而已,梅岭也不过就是个交通要道,为啥会变成后世文人园林的美学意象呢?

这其实是历代文人诗词共同的作用,由于大庾岭是“华夷分界”,所以很多文人贬谪到岭南,或者送友人过去时都有一种思乡离别的愁绪。

于是大量的诗词都把梅岭抽象化为了政治失意与生命困境的隐喻空间

比如宋之问被贬岭南时写下《题大庾岭北驿》,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将梅花与贬谪者的乡愁结合;苏轼被贬岭南过大庾岭也写了《赠岭上老人》,“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以自嘲口吻消解了传统贬谪文学的悲苦。

这些诗词的流传,也让梅岭变成了文人园林中一个独特的美学意象了。

庄子·濠梁观鱼

出处:《立基·亭榭基》篇 “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

引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典故。

这个典故可以说是大部分园林理水的依据,它出自于《庄子·秋水》,庄子和好友惠子在濠水的石桥上漫步,一群游鱼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庄子倚着栏杆,忽然笑道:“你看这些鱼儿,游得多么从容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啊!”但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

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不甘示弱:“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的想法!”

庄子却悠然答道:“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吧——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说明你已默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才会这样问。而我之所以知道,正是因为此刻站在濠水桥上,感受到了这份悠然。”

惠子一时语塞,而庄子已笑着望向远方。这场辩论没有输赢,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这其中的哲理我们暂且不谈,单就庄子和惠子所在的场景,有小桥、有流水,最重要的是观鱼这个行为,所以之后的园林中水边的亭榭,都会叫什么知鱼槛,观鱼亭,其实都是在试图还原这千年前的美好场景。

林逋·梅妻鹤子

出处:《借景》篇 “栽梅绕屋”。

引用:北宋林逋 “梅妻鹤子”典故。

这个典故也可谓是文人经典,大多文人建园都是官场不顺想要隐居世外,而林逋就是他们的精神偶像。

林逋,字君复,北宋隐逸诗人,隐居杭州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不娶,以植梅养鹤为乐,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居所“巢居阁”四周遍植梅树,养鹤数只,常驾舟游湖,童子放鹤传信待客,形成“梅鹤相随”的独特生活方式。

林逋拒绝功名、甘守贫寒的选择,契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双重理想。

林逋咏梅诗《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寄畅园中的梅亭,狮子林中的暗香疏影楼都是取的此意。

所以由于林逋对于梅花性格的提炼,让梅成为了文人对抗世俗污浊的精神符号,也成为了文人园林中的经典美学意象。

列子·鸥鹭忘机

出处:《园说》“白萍红蓼,鸥盟同结矶边”。

引用:《列子·黄帝》中“鸥鹭忘机”的典故。

这是一个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意象,比喻宁静淡泊、超然物外的心态。这个典故出自《列子·黄帝》中的一个故事。

原文是:“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大致意思是,海边有个以打鱼为生的小伙子,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海鸥飞来的有上百只还不止。他父亲听说后,说:‘我听说海鸥都跟你一起玩耍,你抓几只来,我玩玩。’第二天他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舞却不下来了。”

也就是说人无机心,方能与水鸟相伴。一旦人有了恶意,连鸟儿都要远远避开。

人在园林中,通过水边矶石与白苹红蓼的植物配置,再有几只鸥鸟,不正是与鸥鸟结盟的意境嘛?

艺圃中有个浴鸥小院,正是体现 “鸥鹭忘机” 景色设计的经典之作。小院中的浴鸥池面积不大,但却通过巧妙的设计,吸引鸥鸟在此沐浴气息,营造出了一种辽阔的意境。

出处:“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

暗合: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魏晋风度。

《园冶》书中虽没有明确提及竹林七贤,但书中描绘竹林景致时,均透漏出魏晋风骨。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活跃于曹魏末期至西晋初年(约240-280年)。这一时期正值司马氏集团逐步篡夺曹魏政权,政治高压与血腥清洗频发。

司马懿父子通过“高平陵之变”等事件铲除异己,士人稍有不慎即遭灭门之祸。七贤多出身士族,如嵇康为曹魏宗室姻亲,阮籍为名门之后,面对司马氏的威逼利诱,他们选择以隐逸与放诞对抗政治高压,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老庄思想寻求精神解脱。

七贤的隐居核心区域位于河内山阳(今河南修武、辉县一带),嵇康在此置有园宅与山墅,周围遍植竹林,并引水造景,形成“激水圜柳”的自然园林,其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以“竹林”为标识了。

不过这里我得澄清一下,竹林七贤并不是天天聚会,他们大多三人或者四人进行小规模的聚会,唯一一次《世说新语》有明确记载的事五人,毕竟他们年龄差距很大,最小的王戎只有14岁。

乱世之下,安有完卵。竹林七贤的下场都不太好,嵇康被处死,阮籍郁郁而终,山涛、王戎投靠司马氏,被后人斥为“失节”;向秀、阮咸被迫出仕,却始终游离于权力边缘。

但这种在强权下退而隐居的活动变成了是文人园林的核心,竹林既是避世的城堡也是文人性格的化身。

辋川别业中的竹里馆,我们熟悉的拙政园的倚玉轩、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个园都暗合此境。

总结

上述盘点的六个园林美学意象只是《园冶》中用典的一小部分,除此以外,书中还提到的谢灵运、王维、谢安、孙登、谢眺、山简、关仝、荆浩、黄公望、倪云林、王子猷等等,不能逐一而论。

但无论是即韵弹琴、采菊东篱、锄岭栽梅、还是濠濮观鱼、梅妻鹤子、鸥鹭忘机,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千百年来文人追寻的美的境界。

你还知道有哪些园林中常见的经典美学意境呢,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来源:蚂蚁景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