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并向他们发放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8月26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并向他们发放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我校校友——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的老战士周韶华,今年96岁高龄。1941年投身革命,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47年因支援前线和扩军工作荣立一等功,1949年南下后在湖北省文联工作,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4年荣获“中华文化人物”称号,2024年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王忠林来到周韶华家中,关切询问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为他佩戴纪念章,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王忠林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十分牵挂,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颁发纪念章专门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的关心爱护。老战士、老同志们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为夺取抗战胜利、谋求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英雄的功绩,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王忠林在走访慰问中说,老战士、老同志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传播者。要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讲好红色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更加过硬的能力素质作风,凝聚起磅礴力量,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省领导何良军、彭勇、黎东辉,省检察院检察长王守安参加慰问。
周韶华是从我校前身中原大学
走出的杰出文艺工作者
周老先生在艺术领域成就颇丰
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系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起来走近周韶华校友
周韶华
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
周韶华192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的渔民家庭,9岁父母双亡,由舅舅、姥爷收养。舅舅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让他用3个月的时间背完《论语》,打下初步的文化基础。后来家乡闹饥荒,他辍学去大连当童工,一年后因受不了日本人的盘剥欺侮又回到姥爷家。12岁时,他加入当时进驻家乡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团。因为读过书,也会画一些画,他被派到连队做战地美术宣传工作,兼任文化教员。1947年,18岁的周韶华荣立一等功。第二年,他被选送到华东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河南解放后,他又被派往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调到新华社和中原日报社做机要工作。在这一年,他在《新华画报》上发表多幅美术作品——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美术作品。因为美术特长突出,他又被推荐到中原大学美术系学习。1950年毕业后,周韶华被分配到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秘书和美术组长。
回忆起在中原大学
这段开启美术生涯的日子
周韶华说道
周韶华:中原大学的老师同学都非常不得了,中原大学几个领导有的是从延安过来的,或者是从新四军、八路军中都很重要的地方挑选出来的。当时我们文艺学院的院长崔嵬同志,他在八路军、新四军中都非常有名,他本人文武双全什么都会。
“中原大学办得特别好,从中原大学出来的学生都倍儿棒倍儿棒。中原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很多干部,我当时是插班生,是半路出家,在学校培养下学习进步。”
20世纪50年代,周韶华经历、参加了各种运动,与此同时,也有机会接触到湖北文化界很多学养深厚的学者。在与这些学者交流的过程中,他深感自己文化底蕴的欠缺,于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饱读名著:既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方面的著作,也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文艺理论以及美术书籍等。空闲时,他也画一些水彩画,但并不急于成为技艺非凡的专业画家。他认为,好画家不仅需要专业技巧,更要人格、胸襟的淬炼以及文化涵养的积累。
周韶华中国画的开篇之作是1962年的《满载落霞归渔村》。1971年下放郧阳地区后,他一有时间就往来于武当山、神农架、丹江口水库之间,饱览山川秀色,拍了很多照片、画了大量速写,为其山水画创作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在此期间,他的中国画技巧日渐成熟,名气也越来越大。1977年,他被借调到中国美协,在《美术》杂志社协助编辑工作,并经办发表了吴冠中的《谈形式美》、彭德的《审美是美术的唯一功能》等令全国美术界瞩目的文章。
任职湖北省美术院院长之初,周韶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迅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文艺精神。尽管邓小平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已明确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经常遇到由于思维惯性造成的各种阻力。周韶华说服省文化局的领导,同意将省美术院的工作重心迅速调整到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以及出优秀作品、出杰出人才上。
但当时,更令人苦恼的却是在那个万象更新的时代该怎么画和画什么的问题。周韶华深信,艺术创作要解放思想,要回到艺术本体上,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他也深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不仅在创造一代人的社会理想,也在创造新一代艺术家。但在那个国门开放、新潮渐起的时期,他也意识到,美术该怎样变革,中国画究竟该怎样创新,是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一个时代的文艺精英们的共同努力。于是,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和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举办各类画展,邀请30多位美学理论家来武汉举办东西方美学比较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晴川画会”的成立……同时,他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推进个人充满创新精神的艺术探索。
——《艺术故事——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和一群有故事的人》节选
1980年秋
周韶华开始自己的第一次黄河万里行
从武汉出发,途经郑州、西安、
临汾、吉县、龙门、壶口、榆林等地
探访了碑林博物馆、霍去病墓石雕、
龙门石窟等历史文化遗址……
在强烈的身心震撼中孕育出
后来令他闻名天下的
“大河寻源”的艺术母题
▲1982年周韶华在壶口瀑布。为创作《黄河魂》等作品,周韶华进行第三次黄河万里行
周韶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我的艺术创作的根与魂都来自于我们的文化,比如我从中国的诗歌中领略到很多,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跟中国的诗词做比较。我们的艺术创作得是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必须‘走出去’,一步一个脚印的融入生活、进入角色,在祖国的山海中进行创作。”
2022年4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与社会合作部、校团委、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周韶华:艺术·图书·文创:三位一体作品展及文化讲座活动”在学校倍阅书店举行。
周韶华通过“云参会”的方式精心录制了一段采访视频,他在视频中表示,作为中原大学的首批毕业生,自己的艺术灵感、绘画造诣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母校养育了他,是武汉这座江城培养了他。
周韶华:“回首70多年的从艺历程,是人民养育了我,组织培养了我,国家给我提供了舞台和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使我有机会数次黄河、长江溯源,在感悟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植根中华文化传统,通过古今贯通、中西融汇对中国画的革新与转型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周韶华人物视频
周韶华是坚定的革命者
卓越的艺术家
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奉献一生
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传播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