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灯箱广告在街头闪烁,霓虹灯照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公司宴请,酒过三巡之后的惯例便是去唱歌。
十几年前,多数城市的夜晚,都属于KTV。
灯箱广告在街头闪烁,霓虹灯照得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公司宴请,酒过三巡之后的惯例便是去唱歌。
那时候,谁要是不去KTV,几乎会被认为扫兴。
在那样的时代,某连锁品牌KTV几乎成了城市夜生活的代名词,它的老板一度在本地拥有近二十家门店,名字响彻大街小巷。
随便拦住一个路人,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脱口而出这个品牌。彼时,生意人唯一的烦恼,不是客源,而是如何快速扩张。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繁荣正悄然褪色。
01
曾经的KTV,是人情与社交的聚集点。
在昏暗的包间里,歌声和笑声交织成一片,推杯换盏间就建立深厚的关系,也化解了隔阂。
那是一个行业巅峰的年代,一场公司年会能直接包下整栋楼,几十个包间同时开唱,酒水被成箱点走,账单动辄数万元。
然而,那样的火爆场景,如今已难以复现。大厅的沙发不再有人争抢,点歌屏幕上静静地循环播放着MV。
对于曾经的老板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业绩的“阴跌”,这不是断崖式的下滑,而是日复一日地减少。
等他们意识到危机时,客流早就所剩无几。
02
谈到KTV的没落,外界常常抛出几个理由,失去了所谓“灰色收入”、价格过高、成本上涨。
然而在老板眼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关键。
“灰色收入”更多是坊间臆测,连锁化经营的场所,很难靠不合法的方式维持长久繁荣。
反而在行业最火爆的那些年,复制开店、扩大规模才是利润最大化的核心。
至于成本,确实存在,面积大、装修贵、版权费高,这是KTV绕不开的问题。
但当时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足以抵消压力,换句话说,成本负担并没有拖垮行业。
真正的原因,藏在消费人群的流失之中。
03
KTV兴起的根本,在于满足了年轻人对社交和宣泄的需求。
但同样,年轻人也最善变,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KTV逐渐从必选变成了可选,最后淡出他们的清单。
民宿、轰趴馆、卡丁车、剧本杀等等,新兴场所层出不穷。
相比起一首歌唱到跑调的尴尬,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角色扮演或沉浸式体验里去。
KTV行业也曾尝试过补救,更换装修风格、推出活动优惠、邀请网络红人打卡。
然而,这些表面功夫并未触及根本。
几十年来,KTV的模式几乎一成不变,依旧是包间、点歌、喝酒。年轻人的热情退去后,行业显得无所适从。
04
当年轻人逐渐远离,KTV的舞台开始迎来另一拨群体。
退休的大爷大妈们,成了固定客源,早晨九点开门,门口常能看到他们结伴而来,点的歌是老歌,唱得认真又投入。
这种景象颇为反差,曾经的潮流圣地,如今回荡着红歌与怀旧金曲。
老年群体的加入,为行业提供了一点喘息空间,却远不足以填补空白。
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点杯茶、切点水果就心满意足,靠这样的消费维系庞大的店面,显然不现实。
老板们心里明白,这是“涸泽而渔”,只能解一时之渴。
05
除了年轻人,支撑KTV营业额的另一大支柱,是商务客群。
过去,饭局后的惯例是“去唱歌”,商务宴请不仅带来人气,更带来高额的酒水消费,许多KTV正是靠酒水溢价赚得盆满钵满。
但如今,这群客户也变了,他们更青睐洗浴中心、私人会所,或者直接在家举办派对。
KTV渐渐淡出了他们的选择,失去了这部分高消费人群,行业失去了天花板。
回头看,KTV行业没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相比起网吧尚能引入VR、电竞来拓展体验,KTV在创新上的动作几乎微乎其微。
它满足过一代人的需求,却没有继续进化,年轻人要的是新鲜感,要的是沉浸感。
KTV仍旧停留在唱歌喝酒的逻辑上,缺乏迭代,行业从未真正研究过年轻人想要什么,只是惯性地认为“大家总要唱歌”。
于是,当潮流离开时,显得措手不及。
06
如今谈到行业时,老板们语气已少了往日的豪情。
他们坦言,这不是单个企业能改变的事,而是时代选择,就像录像厅、网吧一样,KTV也在走向它的宿命。
他依然记得那些灯火辉煌的夜晚,记得顾客举着酒瓶在包间里合唱,记得数钱数到手酸的岁月。
那些都是属于行业的高光时刻,但如今,留给他们的,只能是体面的谢幕。
KTV的兴衰,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曾是年轻人宣泄情绪的出口,是商务社交的舞台,是城市夜晚的象征。
如今它被遗忘在角落,却依旧承载过无数人的青春与记忆。
娱乐方式从来没有永恒的赢家。电影院曾被电视抢走观众,网吧曾因家庭宽带式微。
KTV的没落,不过是另一场轮回。
对于那些亲历过的人来说,KTV不是冷冰冰的行业名词,而是青春的合唱,是友情的见证,是城市夜色中最炽热的一段时光。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拐角,它会以新的形态回归,但在此之前,这段关于歌声与喧嚣的故事,只能暂时画上句号。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