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被“扁鹊”说,中午被“李白”说,下午被“祖冲之”说,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说……最近,在AI(人工智能)加持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好像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纷纷化身“暴躁哥”“暴躁姐”,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那句“回答我”火爆出圈。知识
早上被“扁鹊”说,中午被“李白”说,下午被“祖冲之”说,晚上没睡着还要被“李时珍”说……最近,在AI(人工智能)加持下,教科书上的人物插图好像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纷纷化身“暴躁哥”“暴躁姐”,以情绪化的表达发出灵魂拷问,那句“回答我”火爆出圈。知识就这样“以暴躁的方式进入脑子”。在一帧帧的视频里,AI化的古人们以回应网友质疑的方式讲述自己。(据3月25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
被吐槽天天只会“卖惨”写诗,“杜甫”在屏幕里当面质问:“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手机被抢,WiFi全断,你不emo(忧郁)啊?回答我!”那边,“李时珍”看不惯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上来就怼:“保温杯里泡枸杞还要加冰美式,白天喝生椰拿铁来续命,晚上吃褪黑素强行关机,搁这儿玩人体‘重启’呢?回答我!”还有“唐伯虎”在线回怼“不务正业”,“秦始皇”“唐太宗”互争“千古一帝”……
这些原本长着“严肃脸”的历史人物带着“保你一问一个不吱声”的气势穿越而来,有理有据有脾气地训人没商量,网友们被一句一个“回答我”吓得一激灵又一激灵,但是挨训之余纷纷表示非但不觉得恼火,反而有种“8G冲浪连上古代WiFi”的流畅感,感觉知识强力入脑,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人惊喜得很。
“老祖宗”不端着,主打一个反差萌;小字辈们不抗拒,学历史于无形,千百年时光隧道两端的人瞬间实现了“一键直达”,这一切不得不感谢AI的强大助力。破次元壁的古今互动,有问有答的情绪互通,让原本遥不可及的“纸片人”,从故纸堆中立体鲜活地走出来,他们说着网言网语,用着当下热梗,风趣奔放又时尚,言谈间让晦涩的知识也有趣起来,此种新玩法让人感觉亲切有梗,接受无障碍。
而能让个性十足的Z世代年轻人挨训都愿意,还因为新媒体语境下,创作者们对于屏幕内外“人”的感受的关注与尊重,在这一句句“回答我”背后,是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大量知识储备,是对众网友所思所想所爱的深度了解,也是对如何给足情绪价值下足的功夫、做足的功课。“‘本主’的声声怒问丝毫没让我觉得不舒服,还产生出因为自己没学好历史而误解人家的心疼与心虚,你说这是咋回事?”网友的自我反思,则让人意识到,以新鲜幽默的方式做科普,降低的是公众接触历史的门槛,这种“小心思”“巧心思”不妨多用一些。
就连很多官方账号也纷纷下场二创接住了“回答我”带来的网络热度。有消防官号用此方式,回应“消防宣传有什么用”“消防科普视频看没看”;也有警方官号回应“护照被画能不能出境”“骑鬼火能不能翘头”;还有文旅官号用“回答我”挑战宣传当地景点。此热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体现了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各方人士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与热情。
但是凡事无绝对,传播规律告诉我们,再热的梗终有凉下来的一天,当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良莠不齐的人全员去热衷同一个“上头产品”的时候,往往就是需要格外谨慎的时候,以防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玩过火”,或沦为审美疲劳下场的“玩腻了”。
更要劲的是,这看似“老祖宗”发出的“灵魂拷问”,其实是年轻网友的所思所好,不过是换个古装皮肤而已,相对早已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古人形象而言,“戏说”不足则无趣,“戏说”太过则易惹争议。反差感虽妙,但割裂感糟糕,玩梗必须把握好分寸,尊重历史的基调,切忌调侃过度,形成认知误导;更不能只顾吸引眼球,让这些历史名人成为某些人宣泄情绪或兜售私货的嘴替,出现类似“林黛玉狂扫机关枪”“孙悟空狂飙摩托车”的魔改乱象。
那些留在历史长河中的“顶流”,个个气质风格独树一帜,精神世界丰富阔达,远非一个“咆哮体”便能一以论之。“高声怒问”也好,“苦口婆心”也罢,无论哪种形式的表达,归根结底是想让你对“老祖宗”们再多爱一点,对传统文化再上心一些,只有在新技术上守边界,在“心对话”上讲真诚,才能真正让热度常在、流量长红、答案时新。(韩莉)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