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鑫灿爬上那架20米高的蜈蚣梯时,脚下踩着的是一棵1300年的老树,这棵树比唐朝还老,80多岁的父亲在下面喊:"小心点,树枝一碰就断!"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颗坚果,160元一斤,很多北方人从未见过它,但它确实存在。
而且活了上千年还在结果。
这种中国独有的干果树种,正在为今天的人们创造着巨额财富,它叫香榧。
——《壹》——
宣鑫灿爬上那架20米高的蜈蚣梯时,脚下踩着的是一棵1300年的老树,这棵树比唐朝还老,80多岁的父亲在下面喊:"小心点,树枝一碰就断!"
香榧树的枝条松脆得像老人的骨头。
但就是这些看似脆弱的枝条,承载着一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产业,宣鑫灿手里拿着竹篮和竹钩,这是香榧采摘的全部工具。
没有机械,不能敲打,只能一颗一颗手摘。
因为香榧有个奇怪的特性,三代同堂,一棵树上,同时挂着今年的花、去年的果、前年的籽,你敢用竹竿敲吗?把明年的收成也打掉了。
这就是香榧的第一个矛盾: 越珍贵,越难采。
走进浙江诸暨的赵家镇,你会被震撼,这里有37000株百年以上的香榧古树, 其中25000株超过500年,2700株超过1000年。
最老的那棵"香榧王",活了1300多年。
它见证了唐宋元明清,见证了改朝换代,见证了战火硝烟,但它始终在结果,这是中国唯一特有的坚果。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
但香榧的生存条件苛刻得令人绝望。
只能生长在北纬27-32度之间,海拔不能太高,不能太低,温度不能太热,不能太冷,土壤必须是酸性的黄壤、红壤,稍有不慎,就是一片死树。
更要命的是,香榧雌雄异株。
你种下一棵树苗,15年后开花了,才知道是公是母,如果是公的,15年白等了,即使是母树,也不是马上结果。
从开花到成熟,需要29个月, 人类生二胎都比它快。
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这就是香榧的第二个矛盾: 时间成本高得吓人,但一旦成功,收益惊人,一棵成年香榧树,年产干果可达几十公斤。
按160元一斤的价格,一棵树的年收入能买一辆小汽车。
难怪榧农们说:"家有千棵榧,胜过万贯金。"但这话有个前提,你能看见它结果的那一天。
——《贰》——
公元前2世纪,《尔雅》第一次记录了香榧,那时候没人把它当宝贝,野生榧树满山都是,果子苦涩难咽,转折点在1300多年前。
会稽山的农民发现了一个秘密:野生榧树中偶尔出现几棵变异株。
这些变异株的果子不苦,反而香甜可口,聪明的农民开始嫁接,他们把变异株的枝条嫁接到普通榧树上,经过无数次试验,香榧诞生了。
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古香榧树,树干下部都有一道明显的疤痕,那就是1300年前嫁接留下的痕迹,公元6世纪,《名医别录》记载了香榧的药用价值。
公元7世纪,《唐本草》进一步确认了它的功效。
到了宋代,香榧被列为朝廷贡品,皇帝的餐桌上,出现了椒盐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但香榧的命运多舛,明清两朝,战乱频繁。
许多香榧古树被砍伐,产量急剧下降。
清末民初,香榧几乎绝迹,1920年代,转机来了, 植物学家秦仁昌深入诸暨枫桥,发表了《诸暨枫桥香榧品种及其栽培调查》,这是香榧第一篇科学论文。
但科学研究归科学研究,香榧的产业化之路依然艰难。
1970年代,摸索阶段,专家们在试验田里种下香榧苗,等了15年才开花,又等了3年才结果,一个科研周期就是18年。
1990年代,成长阶段,嫁接技术逐渐成熟,但规模依然很小。
2000年,全国香榧面积只有15万亩,年产量500吨, 这点产量,连浙江省内都供不应求,关键在2000年之后,各级政府开始重视香榧产业。
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攻关。
一批林业专家扎根基层,解决了香榧栽培的技术难题,成活率提高了,产量上升了,品质稳定了,2000年后,香榧迎来了产业化的春天。
但春天的代价是什么?是无数科研人员18年如一日的坚守。
是榧农们一代传一代的执着,1993年,枫桥香榧获得国际农产品金奖, 这是中国香榧第一次走向世界,这就是香榧的第三个矛盾: 越是传统的,越需要现代科学的支撑。
——《叁》——
2001年春天,会稽山下来了一批专家,他们要为香榧建立中国第一个专门的自然保护区,为什么?因为野生榧树正在消失。
农民们为了嫁接香榧,大量砍伐野生榧树做砧木。
照这样下去,用不了50年,野生榧树就会灭绝,没有野生榧树,就没有遗传多样性, 没有遗传多样性,香榧就失去了进化的可能。
2001年,香榧自然保护区成立。
2004年,省级香榧森林公园成立,2009年,国家级香榧森林公园成立,2012年,香榧采制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但最关键的时刻是2013年,这一年,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遗现场,专家们被震撼了。
37000株百年古树,25000株五百年古树,2700株千年古树。
这样的规模,全世界独一无二,更震撼的是,这些古树至今还在结果,联合国专家给出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2013年5月,申遗成功,香榧从深山闺秀,变成了世界瑰宝。
但申遗成功带来了新的矛盾,知名度提高了,游客增加了,保护压力也增加了, 每年数万游客涌入赵家镇,踩踏、折枝、乱扔垃圾。
古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游客必须按指定路线参观,禁止触摸古树,禁止采摘果实,违者罚款,严重者追究刑责。
但保护的代价谁来承担?答案是:榧农自己承担。
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些古树,却不能随意砍伐、移栽、改造, 古树周围的土地,也受到严格限制,这就是香榧的第四个矛盾: 保护与发展的天平,永远难以平衡。
但榧农们没有抱怨,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这些古树,就没有香榧产业。
没有香榧产业,他们就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贫困,保护古树,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
——《肆》——
160元一斤,这是香榧目前的市场价格,很多人觉得贵得离谱,但你知道一颗香榧的成本吗?从种苗到结果,至少18年。
18年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全部摊在这一颗坚果上。
采摘需要专业技术,蜈蚣梯20米高,一个不小心就是生命危险,每年产区都有榧农因采摘香榧而受伤,甚至丧命,加工工艺复杂得令人咋舌。
采摘下来的香榧,要先脱蒲,只能手工剥皮,一颗一颗剥。
剥皮后要堆沤25天,让果衣从淡紫色变成黑色,同时去除有毒成分,然后清洗、晾晒、浸泡、炒制, 每道工序的时间、温度、配料都有严格要求。
稍有差池,一批货就毁了,最关键的是炒制。
火候过了,焦苦难咽,火候不够,不易脱壳,一个炒制师傅的经验,需要10年以上的积累,这些成本,最终都反映在价格上。
但160元一斤,还不是香榧的最高价。
早些年,优质香榧卖到400-500元一斤, 即使现在,顶级香榧的价格也在200元以上,为什么这么贵还有人买?因为香榧确实稀缺。
2023年,全国香榧总产量估算不超过5000吨。
更关键的是,香榧的营养价值确实高,含油脂40%以上,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 含蛋白质10%,17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现代医学证实,香榧有降血脂、驱虫等功效。
这些功效,不是营销炒作,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但香榧产业的真正财富,不在单价,而在规模,2023年,全国香榧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
香榧产业已经分布在12个省市。
一颗小小的坚果,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承载着万户的希望,这就是香榧的财富密码: 稀缺性创造价值,坚守性成就品牌,创新性拓展未来。
活了千年还在结果的香榧,正在为今人换来巨额财富。
而这财富的背后,是时间的沉淀,是技术的积累,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样本。
来源:渊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