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汽车世界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最具前景的构想,也可能因为时代尚未准备好而遭遇失败。奔驰170H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既可以被视为大众甲壳虫的前身,但命运却复杂得多,也注定没有走向成功。
在汽车世界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最具前景的构想,也可能因为时代尚未准备好而遭遇失败。奔驰170H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既可以被视为大众甲壳虫的前身,但命运却复杂得多,也注定没有走向成功。
这款采用后置发动机、非典型布局的轿车,虽然在当年商业上并不顺利,却因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收藏家和老爷车爱好者关注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全球仍笼罩在大萧条的余波中,德国汽车业也在思考:汽车能否更小、更便宜、更日常化,却依然保持应有的舒适性和完整的“汽车感”?彼时,奔驰作为豪华车制造商已在欧洲声名鼎盛,但也希望回应市场,尝试推出能面向更广泛人群的产品。于是,首个尝试是1934年问世的Typ 130。这款车型基于W23平台,搭载1.3升四缸发动机,输出26马力,最高时速可达92公里/小时。它采用独立悬挂和后置发动机,设计灵感部分来自流线型的Rumpler Tropfenwagen。虽然技术上新颖,但Typ 130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Mercedes-Benz 170H
1935年,170H出现,作为改进版本,它在技术层面更为完善。170H搭载1.7升四缸发动机,功率38马力,极速可达115公里/小时,同时采用了独立后悬挂和全新的脊梁式车架,这在当时都相当先进。相比前作,170H的空气动力学更好,操控也更成熟,外观设计也更符合时代审美。然而,这一切并未转化为市场认可。
170H的失败有多重原因。首先是价格偏高,尽管它定位于“小型奔驰”,但价格仍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范围。而对于愿意花钱的客户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一台传统、体面的奔驰,而不是一台造型另类的小车。其次,后置发动机的驾驶特性在当时并不容易被接受,习惯前置后驱的用户觉得操控“古怪”。此外,170H的行李空间有限,整体形象也显得不那么“奔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销量低迷。更具讽刺意味的是,1939年,大众推出了价格低廉、理念相似的甲壳虫,并在战后成为真正的“国民车”,产量达到数千万辆。相比之下,170H则很快被历史淹没。
Mercedes-Benz 170H底盘
Mercedes-Benz 170H内饰
尽管如此,170H依旧有其独特价值。二战期间,这款车型因不适合军事用途,反而避免了被大规模消耗,部分车辆幸存了下来,成为战后存世的稀有样本。如今,能够见到的170H数量极其有限,常常在欧洲古董车市场和拍卖会上引起关注。例如,一台1937年的170H曾在荷兰公开出售,标价高达6.49万欧元,虽动力平平,却因稀缺性和历史地位而被追捧。
Benz 170 H敞篷车
回望其意义,170H虽未成功,却是德国汽车工业探索“紧凑型后置发动机轿车”的一次重要尝试。它既体现了奔驰试图走向大众化的思路,也预示了甲壳虫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甲壳虫的巨大成功,正是建立在类似170H这样先驱尝试的基础上。它的存在提醒我们,失败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通向辉煌不可或缺的前奏。今天,人们仍亲切地称它为“奔驰甲壳虫”,这不仅是一种调侃,更是对它在汽车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认可。
来源:村民赵四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