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梗不是老年人专属的“定时炸弹”,它常常挑在你最放松、最警惕性最低的时候爆发,尤其是深夜,最容易成为“夺命时刻”。
心梗不是老年人专属的“定时炸弹”,它常常挑在你最放松、最警惕性最低的时候爆发,尤其是深夜,最容易成为“夺命时刻”。
55岁,正是一个男人腰杆还硬、事业也算有点模样的年纪。可谁能想到,就因为晚上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竟然突然倒下,再也没醒过来。
这几年,心血管病的“魔爪”伸得越来越早。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400万,其中心梗是头号杀手,占了差不多一半。尤其是晚上,猝死事件发生的比例更高,有研究指出,80%的心梗发生在凌晨1点到5点之间。
为啥一到晚上,心脏就容易“出事”?咱们平时那些“无伤大雅”的小动作,怎么就成了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事儿还真得掰扯掰扯。
人一到晚上,身体原本是该放松的,可不少人反而把晚上当成“放纵时间”。抽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样样都来。看起来是放松,其实是给心脏加压。
就拿熬夜来说,年轻时候扛一宿第二天照样上班,觉得自己“铁打的”,可到了四五十岁,身体的代谢、血管弹性、心率调节能力都开始走下坡路,表面上看不出啥,实则已经埋下隐患。
再比如晚上喝点小酒助眠,自以为是“调节情绪”,可酒精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心率、升高血压,让原本该休息的身体反而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候要是再来点油腻宵夜,三高人群的血脂、血糖更是飙升,血液像浆糊一样黏稠,血栓说来就来。
还有人喜欢晚上洗个热水澡、蒸个桑拿,说是放松。其实这时候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剧烈,尤其是洗完澡后突然接触冷空气,血管一收缩,心脏就跟着“受惊”,容易引发冠脉痉挛,严重的直接导致心梗。
再说个容易被忽略的:晚上情绪波动。有人习惯在夜深人静时翻旧账、想烦心事,尤其是到了更年期或工作压力大的人,情绪起伏大,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紊乱,心率、血压跟着“坐过山车”,心脏受不了就直接罢工了。
这些习惯,听起来都不咋吓人,可一叠加,就成了心脏的“催命符”。
而且很多人误以为,心梗都是胸口像压了块砖一样疼才算,其实不然。
不少人心梗前根本没啥“典型症状”,就觉得有点累、有点恶心、肩膀酸,甚至像是胃不舒服,结果一躺下就再也起不来了。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女性,心梗的表现更“安静”,更容易被忽视。
你以为是小毛病,结果它是大麻烦。
心梗不是突发,是长期“养”出来的。
咱们接下来就说说,晚上这五个“要命”的小习惯,到底哪儿不对,咱又该怎么避开这几个坑。
这个习惯太常见了,尤其是刷短视频,看直播、打游戏,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眼睛干了才肯放下手机。
蓝光刺激大脑皮层,让褪黑素分泌减少,结果就是睡不实、睡不沉,身体得不到真正休息。长期如此,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夜间血压居高不下,心脏得不到喘息机会。
而且手机里各种信息、热点、负面情绪,悄悄影响你的情绪波动。睡前精神越紧绷,心脏越“难熬”。
不少人晚上不吃饱心里就不踏实,尤其是工作到晚上的人,觉得“晚饭得讲究点”,一顿烤串、小火锅下肚,满足是满足了,心脏却吃不消。
晚上代谢慢,胃肠功能减弱,吃得太晚、太油,不仅增加消化负担,还会导致血脂在夜间升高,血液黏稠度上升,容易形成血栓。
尤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宵夜是“隐形杀手”。
很多人以为晚上小酌几杯能放松,实则不然。酒精会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再加上晚上本就是血管收缩的高发时间段,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烟就更不用说了,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血压瞬间飙升,心肌耗氧量增加,却又得不到足够供氧,这不是“折腾”心脏嘛。
洗澡本来是件舒服事,但如果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血压突然下降,供血不足,心脏负担加重。洗完后如果又突然接触冷空气,血管反射性收缩,心脏容易“抽筋”,诱发心梗。
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出现问题。
第五件事:睡前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
不少人晚上反倒容易“想事儿”,越想越烦,结果越睡不着。焦虑、愤怒、委屈、压抑这些情绪,全是心脏的“负担”。
情绪起伏会直接影响血压、心率和心肌耗氧量,而且人在情绪激动时,血小板会更容易活化,血液更容易形成小血栓。
这时候再加上前面说的熬夜、抽烟、喝酒,那就是“火上浇油”。
说到底,晚上不是用来放纵身体的,是用来恢复的。你白天怎么忙、怎么拼,晚上就得怎么稳、怎么静。
而心梗从不是突如其来的“雷”,它是你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一点点“养”出来的。
咱们老一辈常说:“人啊,活得别太紧绷,也别太不当回事儿。”这话不文绉绉,但真有理。
看似是几件小事,实际上是“命门”。尤其是到了五十岁往上,身体就像旧机器,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瞎折腾了。
别觉得“我没病”,就可以随意。有病才叫健康管理,那是亡羊补牢;没病时改习惯,才是防患未然。
说白了,晚上这段时间,是咱们一天当中最该“惜命”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报你。
别等到心脏用“休克”来提醒你这事儿重要,那时候,可能连“后悔”都来不及说出口。
你晚上有哪些习惯觉得“没啥事”,看完这篇文章还这么想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或者你想问的问题,我都乐意帮你扒一扒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参考文献:
[1]黄峻岭, 王丽.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与预防措施探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4, 40(03): 267-270.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4.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信息,非治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文章无任何低俗导向,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如有图片、内容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