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而在强化降压中,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会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甚至<120/80 mmHg。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强化血压控制,指的是在高血压治疗中,将血压目标值设定得比传统标准更低,以期获得更显著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一般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而在强化降压中,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会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甚至<120/80 mmHg。
但也有观点认为,强化降压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那么强化降压策略到底“性价比”如何呢?
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静联合团队在《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研究者们综合评估了6项大型试验超过8万名患者的数据,构建了全球首个强化降压“获益-风险”评估框架,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个体数据汇总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相较标准降压,强化降压组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4%,绝对风险降低1.73%;但相对的,强化降压带来的不良事件绝对风险也增加了1.82%。
研究者对强化降压的利弊进行了加权分析,认为强化降压带来的健康收益超过弊端,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强化降压策略。
强化降压的概念最初是由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提出的,主要依据是SPRINT试验。这一策略的收益也得到了数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包括在我国患者群体中进行的STEP、等。
目前,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和我国高血压指南在内的诸多指南都开始将血压控制目标确定为130/80 mmHg,强化降压策略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证据的支持。
但强化降压也有一定健康风险,对与高龄/体弱人群来说,强化降压可能出现低血压相关并发症,对肾功能不全者来说也有肾损伤风险等等。
为了综合评估强化降压策略的净临床获益,研究者们系统检索了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来自6项大型研究ACCORD BP、SPRINT、ESPRIT、BPROAD、STEP、CRHCP的80220名受试者,中位年龄64岁,女性占比51.3%,82.6%为亚洲人,中位随访3.2年。
研究的主要结局定义为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及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不良事件结局定义包括低血压、晕厥、致伤性跌倒、心律失常、血管性水肿、以及急性肾损伤等肾脏相关结局。
强化降压组参与者中有5.3%发生了复合心血管结局事件,相对标准降压组有7.1%,风险比0.76,绝对风险降低1.73%;此外强化降压组的全因死亡风险相对降低13%。
但另一方面,强化降压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有所增加,绝对风险增加了1.82%。
考虑到不良事件的危险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并不相当,研究者对获益-风险进行了加权分析,结果显示强化降压净获益为正,仅考虑肾脏相关不良事件时结论一致。
《柳叶刀》同期配发的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是目前唯一具有足够效力的现代临床试验证据。这项研究结果支持强化降压策略在不同人群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资料:
[1]Guo, X., Sun, G., Xu, Y., Zhou, S., Song, Q., et al. (2025).Benefit–harm trade-offs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versus standar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The Lancet, 406(10312), 115–12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391-1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
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