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著名作家雪漠与英国皇家艺术家学会终身院士、旅英艺术家、诗人、作者、儿童文学家张怀存,“走向彼岸”对话活动日前在伦敦举行,就“创作灵感的源泉”“文学的全球化路径”及“AI时代的人文未来”等话题展开探讨,力图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寻找文学创新
中国著名作家雪漠与英国皇家艺术家学会终身院士、旅英艺术家、诗人、作者、儿童文学家张怀存,“走向彼岸”对话活动日前在伦敦举行,就“创作灵感的源泉”“文学的全球化路径”及“AI时代的人文未来”等话题展开探讨,力图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寻找文学创新与人文未来的新路径。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王云,英国皇家艺术家学会副主席、著名雕塑家盖伊.波特利(Guy Portelli),以及来自中英各界的近百名嘉宾出席了活动。3月18日的对话活动由媒体人徐量主持,印度裔汉学家、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博士担任翻译。
创作瓶颈下的突破之道:灵感源于世界的期待
在现场引发共鸣的主题之一是如何面对“灵感枯竭”的挑战。
雪漠说:“当我不再只是一个作家,而是一片可以承载航空母舰的大海,世界的每一块石头砸进来都会激起浪花——那就是我的作品。”他认为,灵感来源不仅是个体情绪抒发,而是回应世界需求,作家须超越自我,成为世界声音的传递者,以宽广胸怀承载万物,体现中国文化深厚的包容精神。
张怀存则温柔地回忆了自己在中国西北部草原的成长经历以及童年亲历来回应灵感本源:“八岁时我救了一只受伤小鸟,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与自然万物之间的链接。从此,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我都在倾听自然与家庭的声音。”她认为,家庭成长经历、家族传承、多元文化背景等构成了自己创作的多重源泉,真正的灵感源自内心与世界的连接。
从“歌声外交”到文学共振:跨文化传播的独特智慧
雪漠之前在罗马尼亚笔会“以歌代言”点燃了现场氛围。他回忆说,语言有时是隔阂,而歌声是最深情的桥梁。“我唱中国西部民歌,哪怕听不懂歌词,大家也会因感受到爱与力量而靠近。”在主持人邀请下,雪漠现场带领观众演唱《阳关三叠》之“送元二使安西”,将中国唐诗的意境用音乐传递,打破文化壁垒,唤起在场嘉宾强烈的文化共鸣。
张怀存也从翻译角度提出,跨文化交流不仅是语言转译,更是情感的传递与价值观的碰撞。她说:“一个好故事能穿越国界触动心灵。我们虽来自不同文化,但对幸福、童年、梦想的追求是相通的。”
谈到写作的初心,雪漠鼓励大家首先找到“为何而活”的答案,然后勇敢“舍去”一切阻碍梦想的诱惑,他分享了三条“走向世界的铁律”:用开放取代拒绝、以善意理解一切、每一次合作都以成功为目标。
张怀存强调,写作是孤独而真诚的修行,经典之作从不仓促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积淀与心灵专注。她勉励年轻人“每个人都有创作潜力,不要急于被听见,而是耐心地让自己的声音发出光”。
AI时代的文化抉择:技术之外的人文坚守
面对现在AI技术的迅猛发展,雪漠表示乐观:“AI将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能否带来幸福,取决于人心。人若善,AI是福音;人若恶,它便是灾难的放大器。”他呼吁科技时代更需精神文明同行,从“心”出发,为文明设定价值航向。
张怀存则指出,AI虽可以模仿语言结构、提供写作辅助,却永远无法生成真正的情感,无法复制经由生活沉淀而成的情感温度与厚重记忆,文学的魅力正源自这一份独特的人文印记。
本次文学对话活动,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是两代作家在不同人生旅途中的心灵互访。他们以诗意回应时代的焦虑,以温柔的故事唤醒公众对文学本质的思考,也用文化的力量为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注入确定性与温度。
来源:文化教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