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新课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课程要为促进学科融合服务”。为此很多学校和老师也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而如今,笔者萌生了一个理论构想:如何系统推进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的实施,那就是要“从融合教师的学科走向学科融合的教师”过渡。
01.从融合教师的学科走向学科融合的教师
自从新课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课程要为促进学科融合服务”。为此很多学校和老师也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而如今,笔者萌生了一个理论构想:如何系统推进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的实施,那就是要“从融合教师的学科走向学科融合的教师”过渡。
当前,以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为代表的专业共同体,正以“构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价值导向,通过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搭建实践共同体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已突破传统课堂的知识权威定位,逐步演化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认知发展的引导者以及教育创新的实践者。
——新卓越一班
222142樊华岗
02.授人以渔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总让人陷入选择的困境:专业软件操作门槛太高,简易工具又显得华而不实,好不容易上手的工具,产出的成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缺少那份独特的“灵魂”......这样的困惑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这学期邂逅了孙少辉老师的数智素养课程。
孙老师的课堂就像一座AI宝库,每次授课都能带来惊喜:从视频资源的高效下载,到智能PPT的一键生成;从文字转图像的创意实现,到语音合成的自然流畅;再到数字人技术的生动呈现......这些AI工具不仅走进了我的课堂,更让我的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记得有一次备课,我急需一份教学视频资料,却在下载环节卡了壳。尝试了网上各种教程,耗费数小时仍无果,眼看上课时间临近,焦虑不已。就在这紧要关头,课堂上学到的资源获取技巧派上了用场,难题迎刃而解的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授人以渔”的妙处。
——“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
222225郭亚会
Part.03
网师心声
01.专业学习
从“倍”课开始吧
在学习新网师课程之前,我认为的备课就是拿起手上发的教案参考书,把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抄写在教案本上。再把上完课之后自己的反思总结归纳到教案本上,这就是一份很完整的备课。
现在,我的备课是从中小学智慧平台上一节节老师的视频课开启的,我会先参照2022版新课标,浪漫感知本单元的学业质量要求、课程内容要求、以及要体现的核心素养分别是什么,接着观看视频,参照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了解这节课的大致流程,然后翻阅手上所有的教学参考书,找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易错点或高频考点,最重要的一环是静下心打开“玩游戏,学数学”对应年级的教材,梳理宋老师和他的整个团队是怎样以大单元的框架来呈现这些知识点的,在他们的“浪漫~精确~综合”这样螺旋上升的状态下,怎么样才能把知识点揉碎了,用孩子们能够听得懂的方式去消化吸收,从前景观念变为背景观念……
现在的备课更多的是追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表达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观点,鼓励每一个敢于举手分享的孩子,肯定他们每一次跌跌撞撞的表达或质疑,用完整的系统性的数学思维,帮他们建构数学王国的知识版图!
数学学科是我上学时成绩最弱的一门,可我偏偏不信这个邪,正像哪吒所说的那样,如果世上没有路,我便踏出一条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努力,和孩子们一起把数学学好……
从被动,到主动,从灌输,到点燃,从评价,到共赢……从科学严谨的备好每一节课开始!
——“玩游戏,学数学”课程
220658 史真真
02.专业成长
浸润新网师,我在专业成长的田野里深耕细作
夏日的蝉鸣渐渐响起,风暖日长的时光里,我在新网师跟随“玩游戏,学数学”课程开启的探索之旅,如同清泉,浸润着我的教育认知,也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感动。
今年是我在新网师第三个年头,学习从模模糊糊,懵懵懂懂,到现在思想的变化和进步,是我从教十多年来所没有获得的新知,内心也是无比激动。
感谢“玩游戏,学数学”课程宋亚男老师,学习您的课程,我打通了“加减乘除”的意义,周长观念,面积观念……您的每次课我都有反复听,实践打磨。
本学期,每次作业我会用一个星期准备,每天听三四个小时,反复观看课程回放,边看边用手机录成一段段音频、提取文字、整理笔记,根据整理的笔记再重新听亚男老师的课堂实录,重要的笔记做截图,标上不同颜色的字,区分重难点,整理章块。不断思考学习中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加上我和学生的实践,就这样,一篇作业就出来了。后期我将作业再整理,分成一块一块编辑成视频。
这段学习历程,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数学教育,更让我明白:教育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要像游戏一样,激发学习者内心的好奇与探索欲,从动作游戏内化到大脑,丰富动作经验变成思维。
未来,我愿继续在新网师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把更多好玩的数学游戏带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玩游戏,学数学”课程
222414李敏雅
03.专业成长
以笔为舟促成长
新网师倡导的“三专”成长模式,让我从“不愿写”蜕变为“乐于写”。2023年10月,我受焦璐老师“每日三事”记录的启发,开启“每日三事”记录实践,至今已坚持500多个日夜。它记录着工作日常、生活点滴与教育瞬间,既是自我反思的成长档案,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坚守。
我的坚持,悄然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当我写到第500天时,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究竟是什么魔力,让我日复一日地坚持记录“每日三事”?我顺势邀请他们加入。没想到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他们开始用文字捕捉灵感,用笔墨勾勒成长轨迹,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每天记录的热潮中。
书写实践的第三天,小高兴致勃勃地向我分享:“赵老师,我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以前写一篇作文,常常要耗费几个小时,昨天写‘每日三事’,我二十多分钟就写了400多字!”我饶有兴趣地追问:“那你觉得写作文和写‘每日三事’有什么不同呢?”他认真思考后回答:“写作文时主题固定,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素材;但‘每日三事’记录的是生活细节。我明白了,写作素材来源于日常积累,如果平时不留意,好素材就会溜走。”
更令人欣喜的是,艺鑫在坚持40天后,写下了《写每日三事有感》一文。她在文中将“每日三事”比作照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比作眼镜,帮助自己洞察生活;更比作导师,引领自我成长。就连平日里写作困难的兴扬,如今也能轻松写上三百多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书写中悄然蜕变。
这个夏天,因我们共同执笔而格外生动。在新网师的学习旅程中,我不仅收获知识,更见证了教育最美好的模样——当教师以笔为舟,便能载着学生驶向成长的彼岸,收获双向奔赴的幸福。
——“AI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课程
223325赵越
Part.04
一线资讯
5月7日晚,新网师视频号举行主题为“躺平or内卷——教师专业成长的破局之道”的线上活动。此次活动由王荣平老师主持,书籍作者董艳老师、郭筠筠老师和卢雪松老师参与分享,特邀专家新网师讲师陈大伟全程参与。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