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皮皮虾 25 一斤,买四斤刚好一百!”“老板,这螃蟹十块钱随便挑!”菜市场的喇叭此起彼伏,围观的大妈笑得合不拢嘴,可几十公里外的蓬莱港,船老大张强蹲在船尾,一边抽烟一边翻账本:柴油每升比去年贵 8 毛,冰块每吨涨 400 块,修船费又多掏 8000。他抬头苦
“皮皮虾 25 一斤,买四斤刚好一百!”
“老板,这螃蟹十块钱随便挑!”
菜市场的喇叭此起彼伏,围观的大妈笑得合不拢嘴,可几十公里外的蓬莱港,船老大张强蹲在船尾,一边抽烟一边翻账本:柴油每升比去年贵 8 毛,冰块每吨涨 400 块,修船费又多掏 8000。他抬头苦笑:“现在能卖上成本钱就不错了。”
一、价格腰斩,丰收成了“甜蜜的负担”
8 月 16 日南海开渔,深圳蛇口码头灯火通明。凌晨两点,第一船皮皮虾靠岸,批发价 28 元/斤;早上七点,零售价已经压到 25 元;再过两小时,朋友圈里微商直播价 23 元还包邮。山东烟台更夸张,刚开海那两天螃蟹堆成小山,码头上直接打起“10 元任选”的纸牌。
消费者欢呼“海鲜自由”,渔民却笑不出来——产量越大,价格越低。张强那船 4000 斤螃蟹,按 12 元/斤算,毛收入 4.8 万,可油钱 1.2 万,人工 9000,冰块、保鲜、加冰 6000,再扣掉修船、网具折旧,最后一算只剩 3000 元利润,“还不如打工”。
二、成本飙升,“看不见的手”勒住脖子
柴油三年涨了三成,去年 5200 元/吨,今年 6800 元/吨;渔船用的片冰去年 280 元/吨,今年 400 元/吨;尼龙绳、浮球统统涨价。更让渔民心慌的是“人工荒”:冷库日结 200 元招不到小伙子,外卖骑手一天跑 12 单就能挣 300 元,谁还愿意在甲板上吹海风?
港口修车铺成了晴雨表。老板说:“以前出海前换机油排三天队,现在一天就完事,船都少了。”岸边停着三条刷着“转让”二字的渔船,船主老刘准备把船卖了去跑内贸集装箱,“稳当”。
三、消费端狂欢:直播、团购、冻柜大妈齐上阵
价格崩盘的另一边,是消费端的狂欢。
• 短视频平台,“十块钱吃螃蟹”的 tag 播放量破 5 亿;
• 小区团购群里,物业经理温馨提示“冰箱有限,理性囤货”;
• 有退休大妈干脆花 1800 元买台卧式冷柜,囤了 300 斤梭子蟹,“吃到春节”。
冷链物流公司顺势打出广告:带北斗温控的重卡,深圳发长沙 12 小时直达,一天跑两趟。
四、政策与灰色地带:无人机抓偷捕,一张罚单五万
为保护资源,今年休渔期监管升级:无人机每天巡航,高清摄像头自动识别疑似网具。8 月底,一艘深夜出港的“三无”渔船被抓,当场罚款 5 万,渔获全部没收。
可高额利润仍让部分人铤而走险。凌晨四点,海上缉私快艇巡逻灯划破夜空,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喊:“西口 2 海里发现可疑船只!”半小时后,两吨违规捕捞的螃蟹被倒进粉碎机,浪花瞬间染成淡红色。
五、未来问号:明年还能出海吗?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需求端将迎来年度最后一波高峰。多位水产批发商预测:
• 若气温持续偏高,螃蟹集中上市,价格还有 10%–20% 下跌空间;
• 一旦 10 月寒潮提前,保鲜成本增加,终端价可能反弹,但渔民利润仍被成本吞噬;
• 船员工资、油价、冰价继续走高,“不亏钱就算赢”将成为常态。
港口公告栏贴出新的金融方案:银行推出“渔船经营贷”,年化 4.5%,可展期一年。张强看了两眼,摇摇头:“贷得越多,越被套牢。”
夕阳下,他抚摸着斑驳的船舷,像跟老朋友商量:“明年?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吧。”
结语
对城市餐桌而言,25 元的皮皮虾、10 元的螃蟹是难得的红利;可对老张们而言,那是柴油、冰价、人工层层加码后的“亏本甩卖”。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甲板,转身去送外卖、开直播,海鲜价格的“自由”或许只是短暂的狂欢。下一个休渔期结束,我们还能在码头看到满载而归的渔船吗?答案,藏在每一张被海风吹皱的账本里。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