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伟:跑道上的星光|“我们的全运故事”全民征文大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6:46 1

摘要:小区旁的体育场里,那圈红色塑胶跑道总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每个周末的傍晚,我都会看见老张在跑道上慢慢踱步,他的右腿有些不便,每走一步都带着轻微的颠簸,却从未停下脚步。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跑道藏着他与全运会最深的羁绊,也藏着一个关于体育精神的故事。

小区旁的体育场里,那圈红色塑胶跑道总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每个周末的傍晚,我都会看见老张在跑道上慢慢踱步,他的右腿有些不便,每走一步都带着轻微的颠簸,却从未停下脚步。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跑道藏着他与全运会最深的羁绊,也藏着一个关于体育精神的故事。

老张是我的邻居,退休前是厂里的机械维修工。第一次听他讲全运会的故事,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秋日午后。他指着墙上泛黄的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穿着蓝色运动服,站在写着“第三届全运会”字样的背景板前,笑容青涩却眼神明亮。“那是1975年,我作为厂里的代表去北京看全运会,这辈子都忘不了那场面。”他的指尖轻轻划过照片,仿佛在触碰遥远的时光。

那年老张刚满二十岁,是厂里篮球队的主力。能去现场观看全运会,在当时是天大的荣耀。他清晰地记得,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抵达北京时,天安门广场的红旗正迎风飘扬;记得在工人体育场看开幕式时,数万人齐唱国歌的震撼;更记得看到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在赛场上挥拍时,全场观众沸腾的欢呼。“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带着馒头和咸菜去看比赛,可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老张说,那场赛事让他明白,体育不只是竞技,更是一种能让陌生人并肩欢呼的力量。

从北京回来后,老张成了厂里的“体育宣传员”。他在车间的黑板报上画运动员的简笔画,在休息时给工友们讲比赛见闻,还组织了厂里的第一届篮球联赛。“全运会里那些运动员,受伤了还坚持比赛,落后了也不放弃,这种精神太鼓舞人了。”在他的带动下,原本冷清的厂区操场热闹起来,清晨有练太极的老人,傍晚有打羽毛球的年轻人,连孩子们都学着运动员的样子奔跑跳跃。老张说,那段日子里,大家脸上的笑容都多了,工作再累,到操场上活动活动,就浑身是劲。

命运的考验在五年后悄然降临。一次意外的工伤,让老张的右腿粉碎性骨折。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以后可能再也不能剧烈运动了。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日子,他常常盯着墙上的全运会照片发呆,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直到有天,他在报纸上看到第三届全运会伤残人比赛的报道,看到失去双腿的运动员用假肢奔跑,他突然明白了:体育精神从来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选择站起。

康复训练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练习走路时,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却咬着牙坚持。妻子心疼地劝他休息,他却说:“你看赛场上的运动员,哪有轻轻松松就成功的?”他把康复训练当成一场漫长的比赛,每天给自己定“步数目标”,从一百步到一千步,从蹒跚挪步到稳步前行。一年后,当他能重新走上厂区的操场时,工友们自发地为他鼓掌,那掌声里,有敬佩,更有体育精神带来的共鸣。

退休后的老张,成了小区体育场的“常客”。他不再打篮球,却爱上了慢走。每天傍晚,他都会沿着跑道走五圈,风雨无阻。遇到跑步摔倒的孩子,他会上前扶起,教他们如何正确发力;看到放弃锻炼的年轻人,他会讲全运会的故事,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全运会一年年办得越来越好,场馆更先进了,项目更多了,但那种拼搏、坚持、团结的精神,一点没变。”老张的眼里闪着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当年我们从广播里听比赛实况,都能听得热血沸腾。”

去年全运会期间,老张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当看到乒乓球混双决赛中,运动员在落后的情况下逆转夺冠时,他激动得像个孩子,在客厅里来回踱步。“你看,这就是体育的魅力!不到最后一刻,永远别放弃。”他转头对我说,语气里满是感慨。那天晚上,他还在小区的业主群里分享比赛心得,年轻人纷纷点赞,说没想到张大爷还是个“体育迷”。

夕阳西下,体育场的灯光亮了起来,将老张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慢慢走着,右腿的颠簸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却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跑道上,几个孩子正在练习短跑,笑声清脆;篮球场上,年轻人的呐喊此起彼伏;健身器材旁,老人们在互相传授锻炼技巧。这平凡的场景里,藏着最生动的体育精神——它不是奖牌的光芒,不是冠军的荣耀,而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对热爱的坚持,对困难的不屈,对美好的向往。

老张说,他这辈子没拿过金牌,却在生活这场“全运会”里,读懂了体育精神的真谛。那些跑道上的星光,赛场上的欢呼,早已化作生命里的力量,支撑着他走过风雨,也温暖着身边的人。而这,或许就是全运会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