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鉴 | 招嫖诈骗:“桃色陷阱”背后的黑色链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6:39 1

摘要:一张看似不起眼的“招嫖”卡片,几句充满暗示的挑逗话语,背后隐藏的并非香艳交易,而是精心编织的诈骗陷阱。当被害人怀着猎奇或侥幸心理踏入其中,不仅尊严受损,钱财更如泥牛入海。包头市青山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这条利用人性弱点非法牟利的黑色产业链。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招嫖”卡片,几句充满暗示的挑逗话语,背后隐藏的并非香艳交易,而是精心编织的诈骗陷阱。当被害人怀着猎奇或侥幸心理踏入其中,不仅尊严受损,钱财更如泥牛入海。包头市青山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这条利用人性弱点非法牟利的黑色产业链。

“猎艳”心切 掉入陷阱

被害人柴某在吃喝游玩之后百无聊赖,向出租车司机试探性地询问是否知道“特殊服务”去处。司机递出一张印有露骨暗示和联系方式的卡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柴某拨通了卡片上的电话。

对方很快回应,声称可提供“上门服务”,报价1180元,但要求“先付款再安排”。为打消疑虑,对方强调“服务专业”、“安全可靠”。添加微信转账完成后,对方突然发来一条“温馨提示”:“为防公安检查,请删除所有聊天记录和好友。”柴某依言照做,随后便陷入漫长等待。当再次尝试联系时,电话已无法接通,方才惊觉上当。

2024年8月,包头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在侦办督导组督办的工作中发现柴某被诈骗线索。许多受害者在羞愤之余选择沉默,一定程度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生财有道”?实为犯罪歧途

公安机关经缜密侦查,最终在贵州省将实施诈骗的唐某某抓获。经查,唐某某原本经营一家麻将馆,收入微薄。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利用“招嫖”信息实施诈骗“来钱快”且看似“安全隐蔽”,便动起了歪心思。

唐某某利用外出旅游之机,在四川、陕西、湖北等地,向当地出租车司机散发“招嫖”卡片并承诺可给小费。一旦有人通过卡片上的联系方式“上钩”,他便扮演“客服”,以“上门服务”为诱饵,要求对方预先支付“服务费”、“保证金”或“安全费”。钱款一到账,立刻将对方拉黑,所得赃款被其用于个人消费。

更令人担忧的是犯罪的“传染性”。唐某某的好友李某某,眼见唐某某只需接打电话,动动手指,每次便有数百甚至上千元轻松入账,远胜于辛苦打工所得。在利益的巨大诱惑下,李某某迅速效仿。他通过网络联系外省出租车司机,支付少量“推广费”后,让司机将其拉入当地出租车司机微信群。随后,李某某在群内大肆发布招嫖信息,将诈骗网络延伸至新疆、内蒙古、安徽等多地,受害者数量激增。

犯罪链条化 危害蔓延

此类招嫖诈骗并不少见,检察官通过分析该类案件,发现类似案件已显现出链条化、跨区域化的特征:首先存在信息扩散层:卡片散发者,如出租车司机、线下“地推”人员负责在特定场所投放诱饵,充当犯罪“前端”。其次存在核心操控层:如唐某某、李某某等诈骗实施者,隐匿在网络背后,负责与受害人沟通、虚构服务、诱导转账,是犯罪的“中枢”。在部分类似案件中,还存在提供非实名电话卡、网络虚拟账号、收款码“跑分”等黑灰产支持。诈骗者往往身处A地,卡片散发在B地,受害者遍布C、D、E等多地,利用网络和便捷支付手段打破地域限制,极大增加了侦查难度。这种运作模式使得诈骗成本低廉,仅需卡片和虚拟账号,传播范围广,被害人众多且分散,单笔金额看似不大,但积少成多,社会危害性严重。它不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更败坏社会风气,侵蚀公序良俗。

法网恢恢 严惩不贷

检察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面临了很大挑战:被害人报案率低、电子证据在犯罪嫌疑人以嫖娼会被警方发现为由让被害人删除,嫌疑人均是通过路人、超市的收款码收款,资金流向追踪复杂,尽管如此,检察机关还是协同警方通过资金流分析、跨区域协作等手段,追漏诉犯罪事实2起。

最终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唐某某、李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综合考量其犯罪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认罪悔罪态度,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唐某某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赃款依法责令退赔。

“招嫖”诈骗的危害不仅在于骗取钱财,更在于对社会道德风尚的腐蚀和对法律尊严的挑衅。青山区检察院将协同公安机关持续精准打击,切断“招嫖”诈骗的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铲除寄生在阴暗处的“黑色链条”,还社会以清朗之风。

来源:包头青山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