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丰景 | 高粱红满坡!一场丰收接力正在仁怀上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6:12 2

摘要:秋风拂过黔北山岗,仁怀的梯田层林尽染,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像一串串绛红色的玛瑙摇曳生光。这片被赤水河滋养的土地,正迎来一年中最动人的季节——高粱丰收季。

秋风拂过黔北山岗,仁怀的梯田层林尽染,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像一串串绛红色的玛瑙摇曳生光。这片被赤水河滋养的土地,正迎来一年中最动人的季节——高粱丰收季。

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粮香,与泥土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独具风情的黔北秋收画卷。

清晨6点过,在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何支强老人站在田埂上,仰头望着一架深灰色无人机“嗡嗡”升空。

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如今有了新帮手。“这可是我们老年人的‘空中扁担’!”

何支强抚着刚刚落地的粱穗,笑得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以前背着一百多斤的背篼爬坡,一天最多跑五六趟,现在他们年轻人盯着屏幕喝口水的工夫,几千斤高粱就运完咯。”

无人机操作手袁仲虎动作娴熟地指挥着无人机起降。他的团队今年有9台无人机在仁怀作业。袁仲虎擦了把汗说:“最陡的坡地咱也能运,每台每天能吊运10吨左右高粱,帮老乡省下六成运输成本。”

科技的力量正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为山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茅坝镇,这2000余亩红缨子高粱育种基地是酱酒之魂,高粱之源。

茅台红缨子公司的农技人员经常来这里查看高粱长势,了解收成情况。官院村村民禹恩德指着整齐的粱株说:“窝距、行距、用肥都有严格的标准。从种植到收储,公司都会全程跟踪。”

据悉,该育种基地的高粱行距比普通高粱宽三分之一。虽然降低了种植密度,但通风透光效果更好,有效保障了高粱的品质。更令人惊叹的是严格的管护标准:田间管护实行“四不准”——不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除草剂和化学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育红缨子高粱种子的“秘诀”,不仅在于种植“良法”,还在于“良田”的选择。茅坝镇官院村土地平整,机械化水平高,十分适宜农作物种植。据了解,该基地四周环山,形成天然隔离带,有效阻隔了外来农作物的花粉传播,加上土肥水丰,育种条件十分优越。

2022年,茅坝镇官院村红缨子高粱育种基地被评选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其连续两年的“中国种子认证”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

如何让高粱产业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仁怀推行了“公司+政府+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的生产销售体系。同时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有机肥等生产物资,有效降低种植成本,大大激发了农户们的积极性。

而遍布赤水河谷的高粱种子,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茅坝镇。

数十里外的仁怀10万吨粮食仓储物流中心,正迎来一年中的收储旺季。

金属碰撞声与传送带嗡鸣声交织成迎丰收的序曲。工作人员赵汝祥说:“每颗高粱都要经过多次清选、除杂,我们要让这些红珍珠干干净净住进新家。”

控制室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粮仓的温湿度数据。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调出虫情监测画面:“智能系统连粮堆里毫米级的动静都能捕捉,比老粮管员打着电筒查仓精准多了。”

这座现代化的粮仓,集仓储、物流、贸易等功能于一体,为仁怀的高粱产业提供着坚实保障。

仓储中心主任赵飞穿梭在标准化粮仓间,检查通风地笼和消毒情况:“我们筹备了6间标准化粮仓,采用环保型消毒剂,确保储粮环境安全。”

为确保新粮入库,仓储中心还提供物流周转服务,加快陈化粮的出库速度。赵飞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信心顺利完成今年的高粱收储任务。”

红粱种植的千年传承,正碰撞出崭新的科技火花。

回溯历史长河,茅台镇的酿酒传奇早在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便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以高粱为原料酿制的“风曲法酒”声名远播。2019年,“仁怀糯高粱”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这份传承千年的物产筑起“保护屏障”。

如今,仁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构建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数据显示,今年仁怀36万亩高粱预计总产量突破9万吨,总产值超过8亿元,5万余户农户在这片红粱地里增收致富,“钱袋子”越来越鼓。

晾晒场上的老农抓起一把高粱扬手撒下,绛红色的雨幕中传来爽朗的笑声:“今年行情好,亩产7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五块六,我家二十亩地能挣这个数!”古铜色的双手比出大写的“八”字,阳光在粗粝的指缝间流转生金。

赤水河畔的田间地头,最后一批高粱穗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仿佛在细语着又一个丰年的故事。这声音,交织着无人机的嗡鸣、收割机的欢唱和农人的笑语,奏响了仁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红粱熟了,丰收的喜悦正化作蓬勃发展的动力,推动着这片土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统筹策划:庞飞

记者:庞飞(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涂顺菊(仁怀融媒)

编辑:艾梦莹

来源:直播遵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