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日,在银川家中,宁夏籍唯一开国将军、隐蔽战线老前辈韩练成之子韩兢的一连串发问,让记者一时语塞——那些血迹斑斑的数字,此刻竟显得如此沉重而陌生。
“你知道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伤亡多少人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歼灭了多少敌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哪个歼敌更多?”……
2025年9月2日,在银川家中,宁夏籍唯一开国将军、隐蔽战线老前辈韩练成之子韩兢的一连串发问,让记者一时语塞——那些血迹斑斑的数字,此刻竟显得如此沉重而陌生。
“不了解这些数据,就看不清历史的真相。”韩兢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说共产党好,可‘好’在哪里?这些数字就是答案。它们也解释了,为什么我的父亲在关键时刻,毅然选择投身中国共产党。”
于是,从一组数据出发,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徐徐展开,一位传奇将领的信仰抉择跃然眼前。
9月2日,韩兢先生于银川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我父亲是职业军人,做任何判断都讲求精确与事实。”韩兢回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韩练成曾系统分析战局:当时日本陆军51个师团中有35个在中国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其中14个师团作战,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包括地方游击队在内不足50万人,却在沦陷区开辟了15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牵制并抗击日军21个师团及62万伪军。
当时,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坚持“一面抗战、一面剿共”。对比之下,唯有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坚持敌后抗战,凝聚民心。
“父亲由此认定:只有共产党真正坚持了抗战救国的方向。”韩兢说,“他一边潜心研究战局,一边秘密筹划与中共建立联系。”
1942年5月,在周恩来同志亲自介绍下,韩练成正式加入中共情报系统,成为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隐形将军”,从此踏上一条隐秘而艰险的革命之路。
有人不解:在“国军”任职的韩练成战功赫赫——曾救援冯玉祥、增援白崇禧,更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性命,被国民党内部称为“赏穿黄马褂的人”。1942年,他已是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参谋长,前途无量,为何转而选择中国共产党?
“其实,父亲与中国共产党的缘分,早在1927年就已种下。”韩兢说。
北伐进程中,韩练成在西北军中被共产党人刘志丹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然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入党程序被迫中断。此后多年,他多次与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接触,并曾受周恩来委托,在登陆海南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同时保护琼崖纵队安全转移。
“他对共产党的目标认同。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生追寻信仰的结果。”韩兢说。直到1950年,韩练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韩练成长年征战在外,家庭重担落在妻子汪萍肩上。她不是情报人员,从不过问丈夫的工作,却始终无条件支持他的选择。
“母亲不懂、不问,但她深信丈夫在做正确的事。”韩兢动情地说,“那种毫无保留的信任,至今让我动容。”战火纷飞之时,年幼的韩兢曾随母亲化名潜入香港,再秘密北上解放区,那段经历虽已模糊,但父母之间那份坚定的信念与默契,成为他一生的温暖底色。“每一位革命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家庭。我的母亲,就是那个无声的支柱。”
文物能让大众“看见”历史,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的真实温度。多年来,韩家将大量珍贵文物、手稿、照片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宁夏国家安全厅等单位。“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韩兢淡然一笑,“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本就是社会的公器,理应为公众所见、所学、所传。”
他特别提到父亲1959年捐赠给军博的那把日本军刀——1945年9月下旬,韩练成率第四十六军渡过琼州海峡,接受侵华日军海南警备府司令、海军中将伍贺启次郎的投降时,对方呈交的指挥刀。
“有人说这是名刀、古刀,价值连城。但在我眼里,它既是侵略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胜利的见证。”韩兢说,“当孩子们在军博看到这把刀,他们看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我们从不以‘将军之后’自居。”韩兢坦言,“父亲一生是共产党员,是革命军人,他做到了完全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家风,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他的女儿也深受熏陶,将这份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
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缅怀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未来。“今天的年轻人,应当理解战争的本质,更要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近年来,韩兢将大量精力投入父亲事迹的讲述与精神传播中。他编剧的隐蔽战线题材电视剧《大谍无形》,以韩练成、郭汝瑰等老前辈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已进入筹拍阶段。“我想用一种精彩而直观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听见那些在历史暗处坚守信仰的无声呐喊。”
在位于山东济南的莱芜战役纪念馆的墙上,镌刻着韩练成的临终遗言:“我生前没有个人打算,死后也没有放心不下的事情。唯一愿望: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团结、幸福。”
“身在今天的中国,您觉得韩练成将军的愿望成真了吗?”
韩兢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还是那句最简单、最真挚的话——当今盛世,如您所愿。”(宁夏日报记者 马丽 李宏亮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