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宁街道非遗钩针艺人赵荣辉,潜心钻研钩针编织技艺17年,她用一针一线演绎妙手生花,设计出的大量匠心独运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通过进社区、进校园传播非遗文化,以实际行动书写平凡匠人的不凡“匠心”。
“因为热爱,我把兴趣做成了事业。现在,我更想把这份非遗技艺传承下去,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帮助更多人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
广宁街道非遗钩针艺人赵荣辉,潜心钻研钩针编织技艺17年,她用一针一线演绎妙手生花,设计出的大量匠心独运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通过进社区、进校园传播非遗文化,以实际行动书写平凡匠人的不凡“匠心”。
走进辉艺坊非遗编织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展示架上被挂得满满的一件件精致的钩针编织作品,“这些有我钩的,也有学员们钩的,他们的作品现在已经很完美了。”介绍作品时,赵荣辉脸上尽显欣慰和自豪。
旁边,学员们正围坐在手工桌前认真学习她最新创作的石矶娘娘钩针作品。除了线团和钩针,每名学员眼前还放着一张表格,原来这张看似普通的表格却是赵荣辉经过无数次试错后的智力成果。“创作之初,我看着物品的照片,头脑里就会出现其轮廓的针法走向,随后我就会把针法走向记录下来,用各种线材去尝试,有时候要试几十次,甚至数百次,经过组装,最终得出一个完美的效果,这就算定稿了,后面学员就可以根据样稿去钩成品了。”
去年底,赵荣辉有了这间工作室,在这里向社区居民传播非遗文化。“今年开始为电厂路小学的孩子们讲授钩针技艺,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价值了,也有了新的方向,这得感谢街道和高井路社区,给我搭建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
随后,记者跟随赵荣辉来到电厂路小学的钩针技艺课堂,孩子们拿到钩针和线团后,迫不及待地开始练习起上节课的麻花辫钩法。“我很喜欢钩针技艺,想学会后钩成礼物送给妈妈,感觉这很有意义。”学生张辛易告诉记者,她希望能一直开设这门兴趣课,她很喜欢,想一直学下去。课堂上,赵荣辉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手法不对时,她不仅指出问题,还会反复重复演示正确的钩法,让孩子们真正理解钩针技法。而赵荣辉与钩针技艺的缘分也是从她孩童时开始的,时至今日已有38年之久。
10岁那年,赵荣辉偶然看见邻居家阿姨在钩毛衣,她便被深深吸引。自那之后,她就经常跑去看邻居钩织。看着看着,便开始动手尝试。当时,家中没有现成的钩针,她灵机一动,让父亲将筷子改造成钩针,从此针不离手地进行练习。一段时间后,编织围巾、帽子、毛衣对赵荣辉来说已轻而易举,而此时这项技艺不过是闲暇时的业余爱好。真正让她走上非遗之旅的是2008年的一次经历。
因身体原因,赵荣辉的情绪一度陷入低落,于是她再次拿起了钩针,自此便没再放下。十几年来,这项儿时的爱好不仅治愈了心灵,更成就了中年的自己。在2024年的一场全国非遗钩针技艺比赛中,赵荣辉以天坛祈年殿为原型的钩针编织作品崭露头角,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看到这么一位巧匠,高井路社区工作人员希望她能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来,这个建议和赵荣辉想要传承传播钩针技艺的想法不谋而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赵荣辉不仅有了更多的设计灵感,还获得了众多展示平台。在高井路社区的推荐下,她先后在石景山区大大小小的文化平台上展示才艺,并多次参加国内各种编织类技能大赛,屡获殊荣。逐渐地,赵荣辉开始热衷公益,用自己的专长教授别人。“我发现,那个曾经治愈我的编织技艺,现在也可以通过我治愈别人。”除了进校园、进社区,她还带着钩针编织走进了大山。每个周末,赵荣辉都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延庆区张山营镇西五里营村,为当地妇女授课。通过学习,很多妇女不仅掌握了一门手艺,生活也因此增添了新的色彩,这让赵荣辉再次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赵荣辉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制作一个以太和殿为蓝本的钩针编织作品,“钩完太和殿,还想继续挑战北京中轴线,我想通过钩针编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