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陈曌,武则天专用名的那个“曌”,名字就白里透红、与虫不同,他的故事也极具传奇:
近日,“90 后小伙靠书法帮父母还清 2000 万债务”冲上热搜!是真的吗?有什么“猫腻”?成功的真相在哪?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武汉,陈曌,武则天专用名的那个“曌”,名字就白里透红、与虫不同,他的故事也极具传奇:
据报道吹嘘,陈则天(曌)5岁即被迫学书法,当时,其父母就断言“写字不能当饭吃”;
18岁,逆袭考入美院书法系,过程不表;
25岁,陈曌试图创业,遇冷,于是在地下室招生,靠教左撇子,青年才俊破局;
背负2000万债务的节点,是在其赴法国教书法时,突然遭遇了家庭破产。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百二秦关终属楚。天赋异禀的他,通过疯狂授课(每天13小时致静脉曲张三级)、涨价学费(从80元/节涨至150元)、开发文创(毛笔卖8.6万支)等方式,最终在31岁还清债。
牛逼!太强了!令人击节叫好!
再一想,这传奇书法青年的逆袭样本里,有没有藏着"幸存者偏差",藏着多少?
这个书法还债的故事,本质上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时代机遇秀"。
当陈曌将80元/节的书法课提价至150元时,他踩中的不是个人奋斗的神话,而是中产焦虑催生的素质教育风口;
当他开发出年销8.6万支的文创毛笔时,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书法造诣,而是新消费浪潮下的国潮红利。
对,不过,也只有浸淫这一行,才能触到风口浪尖,也是真的。
其实,稍加思考,在"每天13小时授课致静脉曲张"的励志叙事背后,藏着三个难以复制的隐性前提:
其1,他身处高校书法系的人脉网络,这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其2,他精准切中了左撇子书法矫正的细分市场,这需要敏锐的商业嗅觉;
其3,他赶上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政策东风,这种时代机遇可遇不可求。
注意,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明白,这样的情况是不具备普通意义的。别人行,自己却可能连门儿都没有。
青年才俊们应当警惕这种"成功学炼金术":即有一部分人善于把个人奋斗包装成普世真理,将时代红利粉饰为能力必然(不是指文中的人)。
这个道理,正如每个直播暴富神话背后都有99个亏损账号;每个书法还债故事背后,都站着无数在地下室招不到生的同行…
真正的生存法则从不是复制成功案例,而是在认清资源禀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窄门"。
现在着手去练书法并经历那么长一串仍然不可能复制的过程,就纯粹是脑袋进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追逐书法还债的传奇,不如思考:当书法培训赛道已是一片红海,下一个文化消费蓝海又在何方?
毕竟,真正的商业智慧,永远在于预见趋势而非复制过去。
来源:無何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