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及其在南方各省留下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多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报刊推荐
不朽的印记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出版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出版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及其在南方各省留下的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多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出版工作,做出了周密考虑和全盘安排。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出版事业,首先在延安,进而扩展到其他敌后地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01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解放区出版机构
1938年,解放社在延安创办,它是中共中央在延安设立的第一个大型出版机构,也是书刊出版最多、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1939年6月,中共中央又成立了发行部(后改为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兼任部长,王林任副部长,于1939年9月1日建立了图书出版发行机构新华书店。
中共中央发行部既是出版发行机关,又是出版发行部门。解放社则以大量编辑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政策、文件著称,一般社会科学读物以新华书店名义出版。新华书店除了承担向陕甘宁边区、向各抗日根据地、向国统区发行边区出版的报刊、书籍的任务外,还为中共中央各机关、学校图书馆搜集国统区的出版物。
▲《解放社为征集中共历史文献启事》,
《解放》1938年第43-44期,第68页
▲印刷厂员工合影
▲中央印刷厂排字车间
02
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对敌我形势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为抗战指明了方向。1937年7、8月间,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著名哲学论著《实践论》和《矛盾论》,成为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放》周刊发表毛泽东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后来出版成册,广为发行。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
办法与前途》,
《解放》1937年第1卷第12期,第7-9页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出版,文章驳斥了抗战初期一部分人宣扬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确立了抗日战争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方针,正确地指导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毛泽东:《论持久战》,新华日报馆,
1939年1月,封面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扩大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作《论新阶段》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报告
▲毛泽东:《论新阶段》,
新华日报馆,1938年,封面
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面对这一形势,1939年10月10日,毛泽东亲自撰写《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篇著作在《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首先发表,后又出版成书,在解放区大量印行。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解放》1939年第87-88期,第1页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演说。为了配合这次整风学习,延安解放社和各地新华书店都出版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著作。同年5月又发表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会后,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陆续出版,并传播到全世界。
03
在抗日战争中创办的刊物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抗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时号召全国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中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在解放区陆续创办了大批刊物,起到了宣传人民、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奔赴民族解放战场的作用。
《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改名而来,最初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布把《新中华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铅印出版,每周两期,四开四版。社论《<新中华报>改革的意义》中指出:报纸将增多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张的文章,更有系统地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抗战经验以及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生活等。毛泽东为该报题词:“把《新中华报》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显示了中共中央对报刊出版发行工作的极大重视。
▲《新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第1版
▲《<新中华报>改革的意义》,
《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第1版
由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于1939年10月4日在延安创刊。毛泽东亲自撰写发刊词,在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十八年来的斗争经验,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三大法宝对夺取中国革命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
▲《共产党人》1939年创刊号,目录
▲毛泽东:《发刊词》,
《共产党人》1939年创刊号,第1页
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的《中国文化》,1940年1月在延安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边区第一个大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期刊。该刊创刊号上全文发表毛泽东的著名理论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它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的反动谬论。《中国文化》于1941年8月停刊,出至第三卷第二、三期合刊。
▲《中国文化》1940年创刊号,目录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1940年创刊号,第2页
第一个在革命根据地每日出版的大型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它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一种专门刊载新华社电讯的小报)合并而成。博古任社长,杨松任总编辑,初期对开两版,同年9月改为对开四版,从1942年9月起同时也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1947年3月随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由创刊到停刊共出版了五年十个月又十一天。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报刊中办得最好的报纸之一。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第1版
04
国统区书刊在斗争中发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到来,为国统区书刊在斗争中发展进步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书刊第一次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进步出版社和书店在抗击外敌的宣传上日趋联合。
中国出版社,1938年创办于武汉,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建立,由凯丰领导,具体负责人为陈柱天。创办初期,中国出版社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抗战书籍。
▲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
中国出版社,1940年3月,封面
▲季米特洛夫著:《反战反法西斯斗争的当前问题》,
中国出版社,1938年4月,封面
▲凯丰编译:《什么是列宁主义 第一分册:
革命的理论》,中国出版社,1941年3月,封面
▲王明著:《新中国论》,中国出版社,
1938年9月,封面
▲《论政党》,中国出版社,1938年7月,封面
《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后改为半月刊。1938年12月从第二卷第十二期起在重庆出版。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曲折而巧妙的斗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对国统区人民的民族觉醒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号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创刊,1947年3月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该报1938年10月24日前在武汉出版,10月25日起在重庆出版。它像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迷雾沉沉的山城重庆,高高飘扬了九个春秋。《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机关报,充分发挥党报特有的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在国统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
《新华日报》1941年1月18日,第2-3版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是宣传介绍马列主义著作的重要出版机构。1932年,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书店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包括以“世界名著译丛”名义出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35年,地下党员徐雪寒创办新知书店,1940年内迁武汉后,以“中国出版社”名义出版了大量马列著作。1936年,由李公朴、柳湜、艾思奇、黄洛峰等人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该社最早出版的艾思奇《大众哲学》,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生活书店旧址
(上海陶尔斐斯路48弄弄口,今南昌路东段)
▲1937年在汉口,黄洛峰(左四)与
读书生活出版社同人合影
▲昆明华山南路新知书店分店(1939年)
以上内容由首都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
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
首都图书馆
“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使用指南
PC端访问:
登录首都图书馆网站—“资源”—“中文资源”—“报刊”—“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仅限馆内使用)
刊
推
荐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