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 | 穿越千年 探秘铜龟符的“前世今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3:18 1

摘要: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唐代铜龟符静静陈列于展柜内。它体量纤巧,不足一握,看似寻常,实为古代兵符之一种,曾执掌调遣千军万马的军事大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唐代铜龟符静静陈列于展柜内。它体量纤巧,不足一握,看似寻常,实为古代兵符之一种,曾执掌调遣千军万马的军事大权。

馆藏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铜龟符。图片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这件龟符于1981年在焉耆回族自治县博格达沁古城采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长仅4.15厘米,宽1.9厘米,厚0.45厘米。龟符背部阴刻龟纹,头部有一系绳小孔,腹部刻有一个“同”字,周围环绕阴文“右玉钤卫将军员外置阿史那伽利支”。学者根据铭文考证,“阿史那伽利支”应为唐朝名将“阿史那忠”的原名。唐高宗时期,他曾任西域道行军大总管,镇守西域。

符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及通行宫门关隘的重要凭证。最初的符以竹制成,后改用金属铸造,背面多刻铭文。古人崇拜虎,因此符多作虎形,称为“虎符”。

虎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分为左右两半,朝廷和统兵将领各执一半,两半背面设有榫卯。如需调动军队,必须两半兵符验合无误,方可发兵。历史上“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便是虎符运用的生动例证。

至唐代,因“鲤”与“李”谐音,鱼被视为祥瑞,象征李唐江山;加之唐高祖李渊为避其祖李虎名讳,遂将虎符改为鱼符。武则天建立武周后,因玄武象征龟,又与“武”姓相契合,于是将鱼符改为龟符。

唐代龟符的形制与功能同鱼符类似,均为官位和权力的象征。武周时期规定:三品以上佩戴“黄金龟”,四品佩戴“白银龟”,五品佩戴“青铜龟”。“金龟婿”一词便源于此。

巴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龟符作为唐代兵符,与唐朝治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密切相关。焉耆作为“安西四镇”之一,是唐政府经营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关键区域。博格达沁古城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12公里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汉唐时期西域重要的城镇之一。

唐高宗时期,阿史那忠任西域道行军大总管,镇守焉耆、龟兹等地。他在稳定西域局势的过程中,兵符成为传达军令、调动军队的关键信物。结合其墓志铭所载军事履历,这件龟符极有可能为阿史那忠所使用。“该文物充分表明唐代中原地区的军政管理制度在西域得到了有效贯彻和执行。”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表示。

自宋代起,兵符制度逐渐被废除,虎符、龟符等调兵凭证演变为令牌。至明清时期,“符”进一步演变,出现腰牌、牙牌等身份证明物,材质包括象牙、兽骨等,上刻有持有者姓名、职务、官职及面部特征等详细信息,已与今日身份证有些相似。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推出的铜龟符冰箱贴。图片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提供

如今,兵符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巴州博物馆以这件龟符文物为原型设计的铜龟符冰箱贴,仍在延续着历史记忆。当我们手持这枚精美的文创产品,仿佛仍能触摸到那段金戈铁马、信符传令的岁月余温。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