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参加九三阅兵,刚落地北京,就送赖清德一句话,民进党破防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1:30 1

摘要:这几天,最火的画面全来自北京机场。台湾大学苑举正教授刚下飞机,一边挥手一边笑,对着镜头撂下句特提气的话:“越是有人说不敢来,我们越要来!”就这十个字,跟一记直拳似的,正打在民进党当局脸上。谁在说“不敢来”?岛内人心里都门儿清。

这几天,最火的画面全来自北京机场。台湾大学苑举正教授刚下飞机,一边挥手一边笑,对着镜头撂下句特提气的话:“越是有人说不敢来,我们越要来!”就这十个字,跟一记直拳似的,正打在民进党当局脸上。谁在说“不敢来”?岛内人心里都门儿清。

这次是九三大阅兵,主题特别清楚——既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这次的邀请函,发给了台湾同胞。国台办说得特实在:这是咱中国人的家事,欢迎台湾各界来北京,一起纪念这段咱们共同的历史。“家事”这俩字,落到台湾很多人心里,是带着温度的。来的不只是苑举正。洪秀柱也来了,她说历史不能忘,更不能被改得面目全非。

蔡旺庭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喊:“我要飞北京啦!人生头一回参加祖国的阅兵仪式!”那股高兴劲儿根本藏不住。还有“中天小姐姐”何橞瑢,提前半个月就到了北京,专门去“阅兵村”探访,拍了好多现场画面,让岛内观众先过了把瘾。

反过来看台当局的操作,就显得特尴尬。大陆刚放出邀请的消息,民进党当局就急着跳出来“提醒”,拿“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吓唬人,警告退休将领、涉外官员:不许来,不许配合宣传,还放话要罚款、动人家的退休金。越这么紧张,越说明他们心里没底。

大陆宣布台胞证首次申办免收费以后,才一个月,申请量就比之前涨了22%。更让人注意的是,新增申请者里,4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七成多。第一次来大陆的“首来族”,入境人数也多了三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对大陆的好奇,更是用脚投票的选择。台当局想用禁令砌墙,可老百姓用行动拆墙,结果越来越明显了。

为啥这次阅兵邀请能引起这么大反响?其实特简单:很多台湾同胞都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事。抗战不是什么“终战”,也不是哪国外国人的历史;台湾光复,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两岸在那段日子里,流的是一样的血,记的是同一段账。洪秀柱说“向英灵致敬”,这话一点虚的都没有。老一辈打下来的和平,后辈来现场站一站,本来就是该做的事。有人说,政治上有分歧——那咱就先把政治放一边,来北京看看:看看阅兵队伍,看看老兵的照片,看看四行仓库,看看纪念馆,看看这片土地上是怎么纪念那段历史的。看过了再说话,心里才更有数。

岛内的气氛,其实早就变了。两次“大罢免”下来,民进党栽了不少跟头。老百姓对他们那套“抗中保台”的老调调,早就听腻了。网红“馆长”陈之汉在直播里说,民进党一直拦着台湾人去参加九三活动,搞得“台湾怎么会变成这副鬼样子”。他还跟赖清德撂了句重话,意思特直白:抗战胜利这么大的场合,你们连个屁都不敢放。话是糙了点,但理不糙。纪念先辈、致敬历史,有啥好怕的?

我听过不少台湾朋友说,想来北京亲眼看看;也有人说想去上海看四行仓库,想去纪念馆看史料。原来在网上看到的东西,到了现场,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人说以前对大陆有误解,这次就想靠自己的眼睛判断。这种想法太正常了——你越禁止,大家越想反抗。要是真有自信,就该让人来,来了看过再说。怕什么?怕的是你们自己编的那套说法,经不住现实的检验。

这次台胞陆续到北京,有几个点特别有意思。一个是“人越多,胆子越壮”——苑举正说“越是有人说不敢来,我们越要来”,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硬气”,而是很多人的“底气”。另一个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何橞瑢把“阅兵村”的画面拍给岛内观众看,演练的节奏、现场的秩序、两岸观众的互动,都是活生生的。民进党当局想靠“去陆化”改历史,终究改不掉骨子里的东西。

台当局为啥会“破防”?因为这封邀请函,其实就像一面镜子——一照,就照出了他们的不自信和焦虑。外面传赖清德去美国“窜访”不顺利,岛内“大罢免”又输了,内外压力堆在一起,他们就把这么一件本该简单的纪念活动,当成了政治危机来处理。于是,法律、舆论、外交标签,一股脑全用上了。结果呢?越压制,越显得心虚;越嚷嚷,越显得没力气。

更尴尬的是,老百姓反而更想来了。申请台胞证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还占了大头,说明大家的想法已经在变了——你越说不能去,越多人想去看看。这就是人心的方向。

有岛内朋友问,去北京看阅兵,到底有啥意义?我说,意义很直接:亲眼见证,亲身感受。阅兵是国家级的大事,是把这些年发展的底气,走给全国人民看,也走给当年抵御外敌、拼命战斗的先辈看。对台湾同胞来说,这一刻也属于自己。不用讲太多大道理,站在广场上,听到解说里提到“台湾光复80周年”,心里自然会有触动——你会明白,这不是别人的故事,就是咱们的家事。

再回到那句“越是有人说不敢来,我们越要来”。这话就像一根针,扎破了他们故意编出来的“恐惧泡泡”。你逼得越紧,大家反抗越强烈;你制造对立,老百姓越渴望对话;你封锁信息,人家手机一拍就能传出去。网络时代,想把墙砌得更高,最后只会被现实打脸。大陆这边,给的是公开的邀请,是方便的通行,是实在的态度;台当局那边,搬出来的是条例、威胁和各种标签。这两种做法放一起,对比太明显了。谁能赢?不用多解释,时间会给出答案。

对这波台胞来北京,该怎么看?是好事,是信号,也是一个开始。说是好事,因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比隔着屏幕吵架强太多;说是信号,因为岛内有股不小的力量,正在用温和、理性的方式告诉大家:交流行得通,对话有必要,历史不能被改歪;说是开始,因为这不只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条路——今天是阅兵,明天还会有更多合作、更多往来。只要有人愿意走,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

我相信,这样的画面会越来越多。岛内肯定会有争论,也会有杂音,但只要交流不停,心就会慢慢靠近。有人会说,这话太理想化了——可我看到的是,数据在变,态度在变,行动也在变:台胞证免收费,申请量明显涨了;年轻人占比提高,“首来族”越来越多;岛内自己的纪念活动也热起来了,学界研讨、电影展、祭祀活动,一个都没落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变化。政治上能吵,但日子还得过。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恐吓,路就不会走歪。

只要心里不冷,路就不会远;只要有人愿意走,墙就不算高。九三的礼炮,不是给某一方准备的,是给所有守护过这段历史的人准备的。站在现场的人说一句“我们来了”,这话就够响亮,也够温暖。

来源:蔡孟軒台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