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唤醒千年戏韵:黄梅戏在科技中重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08:27 3

摘要:三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出黄梅戏服、“莫错过”字样等立体光影图案,与两岸璀璨灯光交织成一幅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绚丽画卷。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军仰望着这场前所未有的表演,惊叹道:“这场无人机秀把现代科技和黄梅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

> 三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变幻出黄梅戏服、“莫错过”字样等立体光影图案,与两岸璀璨灯光交织成一幅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绚丽画卷。来自江西的游客王军仰望着这场前所未有的表演,惊叹道:“这场无人机秀把现代科技和黄梅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

---

01 数字革命,传统文化焕新颜

2025年夏天,黄梅县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工程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通过“科技+文化”的创新融合,这座收藏近万件文物的博物馆迎来了蜕变。

走进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幕亲手“翻阅”珍贵文物的数字版本,每一处笔触、每一道岁月痕迹都清晰可辨。当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和岳家拳等非遗文化遇上3D全息投影,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生命。

黄梅县文物保护和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敏点出了关键:“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声光电的新技术引入带来沉浸式的感受,让文化传播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

02 智慧博物馆,沉浸体验触手可及

黄梅县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体验革命。建筑面积7465平方米的博物馆,由《黄梅渊源》《黄梅烽火》、《黄梅挑花》、《黄梅戏宗》、《禅宗源地》、《黄梅岳家拳》等六个部分组成。

在这里,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展示方式相结合,对黄梅的人文历史、文物史料进行立体呈现。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瓷器“褐彩牡丹塔式盖瓶”,在数字影像技术的加持下,市民游客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青花瓷的美。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张女士感慨:“展陈的形式很新颖,科技感十足,在县城的博物馆参观,也有不输外面博物馆的感受。”

03 非遗进馆,文化传承活起来

黄梅县没有止步于技术展示,更推出了“非遗进馆”活动。他们邀请岳家拳传承人在博物馆开设互动课堂,组织研学团队参与拓印、戏曲体验等实践项目。

这一创新让静态的历史“活”起来,使博物馆成为游客了解黄梅文化的第二课堂。将博物馆纳入“东山问梅村——绣娘田园”特色旅游线路,联合景区吸引游客从“游山水”延伸至“看文物”、“品非遗”。

数字化手段不仅提升了游览体验感,更让黄梅博物馆成为来梅旅游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据统计,2024年以来,博物馆日均接待量超200人次,全年接待游客超58.3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35%。

04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破圈出击

黄梅县的数字化实践只是全国文化数字化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山东,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通过梳理齐鲁文化要素,提取核心标识,厘清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介绍,他们创新研发了“地方戏曲人工智能小模型”和“戏曲数智人”,实现传统艺术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获得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2项发明专利。

西安易俗社作为百年剧社,将《三滴血》等经典秦腔剧目分别拍成了秦腔3D电影、4K数字电影及动画片。2024年推出的《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让游客穿戏服、画脸谱,深入了解易俗社百年历史。

西安易俗社副总经理陈超武兴奋地表示:“这些游客里70%都是年轻人,这让我们肯定,秦腔不光能看,还能‘玩’起来。”

05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未来可期

数字技术的赋能,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它有效破解了非遗保护中传承人断层、技艺失传、传播受限等现实挑战。

正如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陈可倪所言:“依托VR、AR等数字技术深度沉浸、强交互特性,赋能非遗保护、数字体验、产品消费和海外传播,”

数字技术不仅能够重构非遗传承模式,通过构建三维虚拟环境,真实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场景和制作过程,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一道工序的精妙之处。

还能创新展示方式,让非遗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

但我们必须记住,数字技术的应用应遵循文化本真性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浅层化倾向。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外在的技艺形式,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数字技术应作为传统传承方式的补充和扩展,而非替代。

---

黄梅县文旅局局长蒋毅展望未来:“我们将建设文物大数据中心,开发数字藏品、VR研学课程等衍生业态,打造辐射鄂东地区的数字文博新高地。”

夜幕降临,黄梅县的夜空再次被无人机表演点亮。科技与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演绎着跨越千年的对话。

那些曾经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化记忆,正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等待着更多人来发现、来体验、来传承。

这场数字化革命才刚刚开始——你的家乡文化,是否也将乘上这股东风?

来源:红木手艺人阿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