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结局最悲催的15位战神:1岳飞,2袁崇焕,3白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1:32 2

摘要:说到悲剧名将,岳王爷绝对是第一位。他出身农家,北宋末年投军,一路成长为南宋的军事顶梁柱。他组建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兵闻风丧胆,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说到悲剧名将,岳王爷绝对是第一位。他出身农家,北宋末年投军,一路成长为南宋的军事顶梁柱。他组建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兵闻风丧胆,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收复中原失地。在他的指挥下,宋军节节胜利,尤其是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铁浮屠和拐子马,眼看就要渡过黄河,光复故都。

然而,就在这最高光的时刻,悲剧降临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心求和,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回到临安后,岳飞立刻被投入大狱。以“莫须有”(也许有)的荒唐罪名,在1142年的除夕之夜,39岁的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在风波亭被冤杀。

他一生忠君报国,却成了政治妥协的牺牲品。直到二十年后才得以昭雪,留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千古叹息。

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是个让后人心情极其复杂的人物。他是明朝末年唯一能对抗后金(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将领,曾取得“宁远大捷”,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后者不久后身亡),后来又取得“宁锦大捷”,堪称大明最后的屏障。

崇祯皇帝即位后,对他寄予厚望,甚至赐予尚方宝剑。袁崇焕也立下“五年复辽”的军令状。然而,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兵临北京城下,这就是著名的“己巳之变”。袁崇焕星夜驰援,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军血战。

但多疑的崇祯皇帝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相信了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谣言。1630年,崇祯将袁崇焕逮捕入狱,最终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判处凌迟极刑。

最悲凉的是,由于朝廷宣传他是“汉奸”,京城百姓对其恨之入骨。行刑当日,袁崇焕被割了三千多刀,百姓竟争相花钱买他的肉生食之。一位国之栋梁,就这样在天下人的唾骂中被冤杀,大明江山也自此再无回天之力。

战国时期的白起,是秦国的“战神”,也是“杀神”。他一生为秦国征战70余场,从未败绩,伊阙之战歼敌24万,鄢郢之战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最著名的是长平之战,他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这一战彻底打垮了秦国最大的对手赵国,但也为他赢得了“人屠”的恶名。

他的悲剧,来自于“功高震主”。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时任宰相范雎怕他功劳太大,说服秦王接受了赵国的求和。后来秦王再次攻赵失利,又想请白起出山。白起认为已错失良机,坚决称病不出。

此举触怒了秦王,认为他是在赌气、摆架子。先是将其贬为士卒,赶出咸阳。不久,宰相范雎又进谗言,说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于是派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其自裁。

白起拿起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后又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位为秦国打下大半江山的最大功臣,最终死在了自己君主的猜忌之下。

韩信的故事,是一部从底层逆袭的史诗,也是一曲兔死狗烹的悲歌。他早年贫困,受过胯下之辱,投奔刘邦后开始也不受重用,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才让他登台拜将,展现军事天才。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井陉之战“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大破赵军;潍水之战淹灭齐楚联军;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家天下。

但作为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在政治上却过于天真。刘邦得天下后,对他极度猜忌,先是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又以谋反为名将他擒拿,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韩信心里憋屈,曾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最终,他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入长乐宫。是的,当初举荐他的萧何,最后又亲自参与了对他的谋杀。韩信被斩于钟室,并被诛灭三族。一代兵仙,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战国末年,赵国能有实力与强秦最后一搏,全靠两位名将,一个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军阵奇才”李牧。他早年常年镇守北疆代郡,对抗匈奴,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以精兵阵战全歼匈奴十余万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后来秦国猛攻赵国,李牧被调回抗秦前线。他先后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硬生生扛住了秦国的统一步伐,成为赵国名副其实的“长城”。

然而,秦国深知李牧不除,灭赵无望。于是使出了反间计,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和副将司马尚要谋反。昏聩的赵王迁竟信以为真,派人去前线夺取李牧的兵权。

李牧深知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为社稷和将士性命计,他拒绝了王命。然而,这一抗命行为,反而让赵王更加确信他谋反。赵王派人暗中布置,偷袭并捕获了李牧,就地将他就地处死。李牧一死,秦军大将王翦立刻势如破竹,仅用三个月就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赵国人这是亲手毁掉了自己最后的守护神。

蒙恬是秦朝第一名将,出身名将世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匈奴。蒙恬临危受命,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一战就将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一举收复河套地区,史载“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之后,他主持修筑了两大旷世工程:一是将原来秦、赵、燕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绵延万里的军事防线,这就是后世“万里长城”的雏形;二是修筑了从咸阳直达北方的“秦直道”,相当于古代的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调兵运粮。他手握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威震匈奴长达十余年,是帝国真正的北方柱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勾结,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扶苏是蒙恬坚定支持的皇子,也是他的政治盟友。篡位集团最害怕的,就是手握重兵的蒙恬。

他们伪造诏书,不仅赐死了公子扶苏,也下令逮捕蒙恬。蒙恬完全有能力抗命造反,但他深受忠君思想影响,说:“自吾先人,及至于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最终,他选择了服从,在狱中含冤饮毒自尽。一代长城奠基者,却倒在了肮脏的政治阴谋之下。

彭越,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阵营的一员顶级猛将,与韩信、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他的身份很特别,不是刘邦的直属部下,而是“游击司令”起家。在刘邦与项羽正面鏖战、屡战屡败的时候,彭越就在项羽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断其粮道,袭扰其城池,让项羽腹背受敌,疲于奔命,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刘邦在正面战场几次被打得全军覆没,都是彭越在他身后不断输送兵员和粮草,让他能一次次东山再起。垓下之围前,刘邦为了调动韩信和彭越合围项羽,甚至不惜裂土封王,承诺将来天下共享。可以说,没有彭越在敌后的坚持,刘邦根本撑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汉朝建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但刘邦坐稳江山后,开始着手清除这些异姓王。公元前196年,刘邦征召彭越出兵讨伐叛将,彭越因病未能亲自前往,只派了部下。刘邦大怒,认为他有意怠慢,便将其逮捕,废为庶人,流放蜀地。

流放途中,彭越遇到吕后,向她哭诉冤情,希望她能求情让自己回老家养老。吕后假意答应,将他带回咸阳后,却对刘邦说:“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派人再次诬告彭越谋反。刘邦下令将其处死,并处以极其残忍的“醢(hǎi)刑”(即剁成肉酱),还将肉酱分赐给各地诸侯,以此警告他们不要妄动。这位昔日的游击之王,最终成了杀鸡儆猴的牺牲品。

周亚夫是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堪称将门虎子。他治军严明,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细柳营”:汉文帝去慰劳军队,在其他军营都可长驱直入,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却被军士拦下,声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直到文帝派出使者持节下诏,周亚夫才下令打开营门,并规定车马在营中不得奔驰。文帝非但不怒,反而赞叹道:“此真将军矣!!”

汉景帝时期,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声势浩大,中央政权危在旦夕。正是周亚夫临危受命,出任太尉,主持平叛。他采取了“避其锋芒,断其粮道”的正确策略,不与叛军主力硬拼,而是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草供应。不过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席卷半壁江山的巨大叛乱,拯救了汉室江山。

但周亚夫性格刚直,在政治上缺乏弹性。他先是坚决反对景帝废黜栗太子,后又极力反对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得罪了皇帝和外戚。后来,他的儿子偷偷买了五百副甲盾(当时禁止个人买卖的军用物资),准备将来给他做陪葬品。这事被人告发,景帝趁机将他下狱审问。

审问他的廷尉逼问:“君侯欲反邪?”周亚夫答:“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廷尉竟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意思是,你就算不在活着的时候造反,也是打算死了到地下去造反!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让周亚夫悲愤交加。深知已无活路的他,在狱中绝食五日,最终吐血而死。一位平定叛乱的“真将军”,竟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活活逼死。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的高句丽裔名将,堪称“盛唐开拓精神的最后绝响”。他一生功业主要在于经营西域。天宝六年(747年),他进行了一次军事史上堪称奇迹的远征,率军翻越海拔近五千米的帕米尔高原(葱岭),深入青藏高原西端,长途奔袭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

此战艰难无比,但高仙芝指挥若定,成功俘虏小勃律国王和吐蕃公主,威震西域七十二国,重新确立了唐朝在中亚的霸权。此后,他又击败了石国(今塔什干)等,将大唐的声威推向了顶峰。

然而,他的悲剧来自于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长安门户——潼关。此时已年迈的名将哥舒翰卧病在床,唐玄宗紧急起用高仙芝和宦官边令诚率军驻防。高仙芝审时度势,认为叛军锐气正盛,决定采取固守潼关的正确策略,避其锋芒。

但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索贿不成,怀恨在心,回朝后向玄宗进谗言,诬陷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且“弃地数百里”(指主动放弃陕州退守潼关)。玄宗大怒,不听辩解,竟下旨将其就地处决。

临刑前,高仙芝对麾下将士悲愤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大军齐呼:“枉!”声动天地。但军令如山,一代西域战神,最终倒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国门之下,他的死也直接导致了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檀道济是南朝刘宋的开国元勋,一生历经战阵,功勋卓著。他不仅是能征惯战的将领,更是刘宋王朝的军事奠基人之一。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寄奴”就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而檀道济就是他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刘裕死后,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即位。檀道济作为前朝老臣,继续领兵出征,多次击退北魏的进攻,威名赫赫。因为他功劳太大,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部将也多是身经百战之辈,因此在朝廷中深受猜忌。

当时,宋文帝身体不好,执政的彭城王刘义康(文帝之弟)担心文帝一旦驾崩,没人能镇得住檀道济,便起了杀心。公元436年,文帝病重,刘义康假传圣旨,召檀道济入朝。其妻预感不妙,劝他不要去,但檀道济认为自己对国家忠心耿耿,无愧于心,毅然入京。

结果刚一进京,就被逮捕下狱。最终,檀道济和他的儿子、部将一同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处死。临刑前,他愤怒地摘下头巾摔在地上,怒吼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思是:“你们这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啊!”

果然,北魏听说檀道济被杀,欣喜若狂,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檀道济死了,南朝那些小子们就不值得害怕了!)从此频频南侵。宋文帝后悔不已,却为时已晚。“自毁长城”这个成语,正是由此而来。

把项羽放在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意外。他可是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啊!但细想他的人生结局,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他出身楚国贵族,天生神勇,“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威震天下,成为各路起义军实际上的领袖。

他分封诸侯,自称霸王,风光无限。但他性格中有致命的弱点:刚愎自用,猜忌贤能,政治上极其幼稚。他放弃了关中形胜之地,非要回到彭城(今徐州)建都;他气走了身边唯一的谋士范增;他在鸿门宴上心慈手软,放走了最大的对手刘邦。

此后,楚汉相争四年,项羽虽屡战屡胜,却在战略上一步步被刘邦集团包围、削弱。最终,他在垓下陷入十面埋伏,遭遇“四面楚歌”,军心溃散。他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在乌江岸边,仅剩孤身一人。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

但他却拒绝了,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最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选择了最壮烈的方式结束生命——挥剑自刎。他是一个失败的君主,但从军事角度看,他是一位最终被命运和自身性格摧毁的悲剧性名将。

年羹尧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员虎将,进士出身,却武功赫赫。他最大的功绩是在雍正初年担任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他指挥作战雷厉风行,长途奔袭,仅用短短数月就将一场可能波及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叛乱彻底粉碎,被誉为“年大将军”,威名远播西北。

此时的他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臣子,君臣之间堪称“千古榜样”,雍正给他的朱批奏折里甚至写着“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对天地神明”这样肉麻的话。他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权倾朝野,风光无两。

然而,巨大的功勋也滋长了他极度的骄纵和狂妄。他作风跋扈,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在军中及官场形成了“年选”和“年党”。他接受官员跪迎,对同级甚至皇亲国戚都颐指气使,所用礼仪多有僭越。这一切都深深触犯了皇帝的大忌,尤其是对疑心极重的雍正帝而言。

从雍正三年开始,皇帝的态度急转直下,展开了一系列清算。官员们纷纷弹劾其92条大罪。最终,雍正帝念其功勋,“法外施恩”,没有将他公开处决,而是赐其在狱中自尽。其子年富被斩,其余子孙发配边关。一位刚刚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将军,转眼间就家破人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什么叫“鸟尽弓藏”。

关公,在中国是“义”字的化身,被后世尊为“武圣”。但回归历史本身,他的结局同样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和蜀汉政权的头号大将,他一生忠义无双,勇猛绝伦。白马坡前斩颜良,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一度“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几乎要迁都以避其锋芒。

然而,他性格中“刚而自矜”的缺点,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他镇守荆州要地,却同时得罪了两个强大的盟友:对内,他看不起同僚糜芳、士仁;对外,他拒绝了孙权为子求婚的联姻好意,还辱骂来使,彻底激怒了东吴。

就在他集中兵力北伐曹魏、围攻樊城之时,东吴大将吕蒙实施了“白衣渡江”的奇谋,偷袭荆州后方。镇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因与关羽不睦,不战而降。导致关羽大军退路被断,军心涣散,最终兵败麦城。

他和他儿子关平试图带领少量残部突围撤回益州,却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被东吴伏兵擒获。孙权曾想劝降他,但深知关羽性格的部下们劝说道:“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于是,孙权下令将关羽父子处决。一位一生忠义、名满天下的英雄,最终却身首异处(首级被送给曹操,身躯留在东吴),荆州之地也尽数丢失,让刘备的隆中对策和蜀汉国运遭受了致命打击。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这句古话里的“李”,指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猛将——李存孝。他是晋王李克用的义子,在“十三太保”中排行最小,但勇武堪称第一。传说他力大无穷,能徒手打虎,战场上所向披靡,是李克用扫平群雄、争霸天下的最锋利的一把剑。

他的悲剧,源于另一个义兄李存信的嫉妒和陷害。李存信也是“十三太保”之一,但才能和战功远不及李存孝,因此心生嫉恨,不断在李克用面前进谗言,挑拨他们父子的关系。李克用本人又性格暴躁多疑,最终对李存孝产生了怀疑。

李存孝在被猜忌和排挤中,内心恐惧不安,最终犯下了大错:在李存信的怂恿和敌人的引诱下,他一时糊涂,选择了据城反叛。虽然他本意可能只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引起义父的重视,但叛乱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李克用亲自率军征讨他。最终,李存孝出城认罪,哭着请求义父原谅。李克用爱其才,本意不想杀他,希望其他义子能为他求情,自己就好顺势赦免。然而,其他众将都嫉妒李存孝的勇武,竟无一人为他说话。李克用骑虎难下,只得下令将李存孝处以极刑——车裂(五马分尸)。

行刑时,传说李存孝的天生神力竟让五匹马都拉不动他。最后是他自己让人挑断手筋脚筋,才最终行刑。一代战神,死得如此惨烈和窝囊,完全是死于内部倾轧和义父的权术之下。

邓艾是三国后期魏国的名将,他出身寒微,但有军事奇才,尤其在屯田和水利方面颇有建树。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偷袭蜀汉的惊天计划——避开姜维重兵布防的剑阁,从阴平小道(今甘肃文县至四川平武一带)开辟险路,奇袭成都。

公元263年,他率领将士“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无人险地,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成都平原。蜀汉后主刘禅惊慌失措,开城投降,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邓艾完成了曹操、曹丕都未能完成的伟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巨大的成功让他有些居功自傲,他在成都擅自以天子的名义封赏蜀汉君臣,引起了另一个灭蜀功臣——监军卫瓘和主帅钟会的极大不满和猜忌。钟会早有割据蜀地的野心,而邓艾是他最大的障碍。于是,钟会联合卫瓘,秘密向朝廷权臣司马昭诬告邓艾谋反。

司马昭本就对前线大将心存疑虑,一纸诏书下令逮捕邓艾。卫瓘利用邓艾的轻信,轻易将其父子擒获,打入囚车押往洛阳。不久,钟会果然造反失败被杀,局面一片混乱。邓艾的旧部想去追回囚车,救出老将军。

但曾经诬陷他的卫瓘,害怕邓艾回来后对自己不利,竟派护军田续追上囚车,将邓艾父子一起杀害。一位为魏国奠定统一基础的头号功臣,没有战死沙场,没有死于敌手,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政治阴谋和屠刀之下,成了三国时代最后一场大悲剧的主角。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