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朝(916—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又称大契丹,民间或称大蕃。与北宋、西夏并立。共传九帝,经历二百零九年。
辽朝疆域图
辽朝(916—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又称大契丹,民间或称大蕃。与北宋、西夏并立。共传九帝,经历二百零九年。
辽国世袭图
一、太祖耶律阿保机(916 - 926年在位)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谋略。当时的契丹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内部纷争不断。阿保机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于901年被推举为迭剌部夷离堇(军事首领),随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势力迅速壮大。907年,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他打破了传统的可汗选举制度,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威望,试图建立世袭统治。
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阿保机面临着重重挑战。契丹内部守旧势力企图恢复旧制,阿保机的几个弟弟先后发动叛乱,史称“诸弟之乱”。阿保机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成功平定叛乱,稳定了统治核心。对外,阿保机积极拓展领土,向东征服了渤海国,将其改为东丹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向西则征讨突厥、吐谷浑、党项等部落,势力远达西域。
契丹兴起
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他称帝后,仿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采用契丹旧制;南面官则治理汉人等农耕民族事务,借鉴了唐朝和渤海国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有效地整合了契丹族和汉族等不同民族的治理方式,为辽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保机还大力推行契丹文字的创制,命耶律突吕不、耶律鲁不古等人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后又有了契丹小字。这不仅有利于契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契丹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
二、太宗耶律德光(927 - 947年在位)
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为阿保机次子,他在阿保机去世后,于927年即位,是为辽太宗。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对外扩张政策。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争夺皇位,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相助。耶律德光抓住这个机会,亲率大军南下,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幽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辽朝的疆域向南扩展到了中原王朝北部的屏障地带,从此辽朝在中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大增。
燕云十六州
947年,耶律德光灭掉后晋,改国号为“大辽”,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举行了即位仪式。然而,契丹军队在中原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辽军被迫撤回北方。途中病逝于栾城(今河北栾城)。
耶律德光的这次南征虽然未能完全实现对中原的统治,但极大地增强了辽朝的国势,使辽国成为雄踞北方的强大帝国。
三、辽世宗耶律阮(947 - 951年在位)
耶律阮剧照
耶律阮是耶律倍之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辽太宗病逝后,耶律阮在军中被拥立为帝,是为辽世宗。耶律阮的即位引发了辽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述律太后(阿保机皇后)支持耶律德光的弟弟耶律李胡争夺皇位,双方剑拔弩张,几乎爆发内战。最终,在耶律屋质的调解下,双方在潢河之滨举行“横渡之约”,耶律阮的皇位才得以确立。
耶律阮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契丹旧俗,推进汉化进程。他重用汉族官员,学习中原文化和政治制度,试图加强中央集权。然而,他的改革触动了部分守旧契丹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同时,耶律阮热衷于佛教,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修建寺庙、举行佛事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朝政的关注。
951年,耶律阮率军南下攻打后周,途中在归化州祥古山(今河北宣化境)被耶律察割等人发动政变杀害,年仅34岁。耶律阮在位时间虽短,但他的汉化改革举措,为辽朝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后来辽景宗和辽圣宗时期的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
四、穆宗耶律璟(951 - 969年在位)
耶律璟
耶律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辽世宗耶律阮被杀后,他趁机夺取皇位,成为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期间,政治上毫无建树,反而以残暴嗜杀著称。他对契丹贵族和近侍动辄杀戮,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政治气氛异常紧张。
耶律璟沉迷于游猎和饮酒作乐,常常昼夜不分,荒废朝政,被称为“睡王”。他在位期间,辽国国内矛盾激化,叛乱频繁发生。外部,中原地区后周势力崛起,积极北伐,收复了部分失地,对辽国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耶律璟对此却毫无作为,既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内局势,也不积极应对外部威胁,使得辽国国力逐渐衰退。
969年,耶律璟在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游猎时,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等人杀死,结束了其昏庸残暴的统治。辽穆宗的统治是辽朝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给辽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为辽朝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五、景宗耶律贤(969 - 982年在位)
耶律贤
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辽穆宗被杀后,他在众人的拥戴下即位,是为辽景宗。耶律贤目睹了辽穆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深知辽国急需改革以重振国威。
耶律贤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重用汉族官员,如韩德让等,推行汉化政策。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契丹贵族的势力,使得辽国的政治秩序逐渐恢复稳定。在经济上,耶律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桑,促进了辽国经济的发展。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后,乘胜北伐辽朝,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辽军在辽景宗的指挥以及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将领的率领下,多次击败宋军,扭转了辽宋之间军事上辽朝被动的局面,这一时期的辽宋对峙格局基本形成。
萧太后
辽景宗耶律贤的改革和治理,使辽国逐渐走出了辽穆宗时期的困境,实现了中兴,为辽圣宗时期的全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耶律贤体弱多病,在位后期将朝政大权交给皇后萧绰(萧燕燕),开启了萧太后摄政的时代。
六、圣宗耶律隆绪(982 - 1031年在位)
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2岁,由其母萧太后摄政。在萧太后和韩德让等大臣的辅佐下,耶律隆绪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辽朝的全盛时期。在位长达49年,是辽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辽朝国力达到鼎盛,疆域辽阔,文化繁荣,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强国。
辽圣宗是辽朝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辽朝达到了鼎盛。圣宗亲自参与军事指挥,继续对宋朝保持军事压力。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圣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宋战争,与宋军订立“澶渊之盟”。依据盟约,宋朝每年送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在边境建立榷场,开展贸易往来。
澶渊之盟
在内政方面,圣宗进一步完善了辽朝的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选拔汉族人才,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等民族之间的融合。他还注重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辽朝的经济社会状况。
七、兴宗耶律宗真(1031 - 1055年在位)
耶律宗真
耶律宗真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长子,1031年即位,是为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期间,基本上延续了辽圣宗时期的政策,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耶律宗真在位时,辽朝初期仍保持着繁荣的景象。他继续推行兴宗在位时的一些政策,但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契丹贵族内部矛盾激化,对契丹部落的剥削加重,导致了西夏等周边势力与辽朝关系的变化。
辽兴宗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使得辽朝在战争过程中消耗大量国力,辽朝开始走向衰落。
八、道宗耶律洪基(1055 - 1101年在位)
耶律洪基剧照
耶律洪基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长子,1055年即位,是为辽道宗。 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六年。他在位初期,辽朝的国力还比较雄厚,他也重视文化教育,编纂了契丹文的《皇朝实录》。
1063年,皇太叔耶律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发动叛乱,史称“重元之乱”。辽道宗在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大臣的帮助下,成功平定叛乱。但此后,耶律乙辛因平叛有功而受到重用,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耶律乙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人通奸,导致萧观音含冤自尽;又诬陷太子耶律浚谋反,耶律浚被废黜后不久遇害。耶律乙辛的专权和残暴,使得辽国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日益黑暗。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辽道宗统治时期,女真族在东北地区逐渐崛起,对辽国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辽道宗未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对女真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加剧了双方的矛盾。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统治使辽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势急转直下,为辽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九、天祚帝耶律延禧(1101 - 1125年在位)
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孙子,太子耶律浚之子。1101年,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即位,是为天祚帝。天祚帝即位时,辽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他对女真族的崛起依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继续对女真进行压迫和掠夺。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不堪忍受辽国的压迫,举兵反辽。女真军队战斗力极强,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接连攻克辽国的重要城池。1120年,金军攻占辽上京临潢府;1122年,金军又攻占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 ,天祚帝被迫逃亡。此后,辽国大片领土被金军占领,辽军节节败退。
金灭辽之战
1125年,天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被金军俘虏,辽朝灭亡。辽朝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方帝国最终走向了覆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来源:博仔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