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子昂上言①:
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故《赞》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明堂大学②,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诐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济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在焉。
(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武瞾)上书进言。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画出断句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
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诗经》,也称《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评《诗经》“思无邪”。
B.“委而不论”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相同。
C.“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14.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①
方干
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
凉随莲叶雨,暑避柳条风。
岂分②长岑寂,明时有至公。
【注】①方干出身低微,屡考不中,曾花大量时间奔走于请人奖掖之途。本诗就是他于大中年间干谒段成式(时任郎中一职)时所作。②分:料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岭苍翠夺目,映入窗中,这美丽的景象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
B.“在窗中”照应题目中的“东溪别业”,表明了作者写诗和观景的地点。
C.随着敲打莲叶的雨的到来、舞动柳条的风的吹拂,暑气消退,凉意盎然。
D.尾联上句暗示作者在科举上久不得志,下句“至公”是对段郎中的赞颂。
16.前人评此诗“欲人提携之意,颔联即已寓之。”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过秦论》中,在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后,为了北方的长治久安,秦始皇采取了“,”等系列行动。
(2)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中,描写江水明净、群峰丛聚的句子是“,”。
(3)《列子·黄帝》记述了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便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多引入诗歌之中,如“,”。
【参考答案】
10.【答案】 EHO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想和睦人伦,兴治纲纪,但因舍本而求末,终究不可得到。“睦人伦”与“兴治纲”内容并列,都是动宾结构,句式对称,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E、H处断句。“失之本而求之末”是表假设条件的句子,“不可得也”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O处断句。故应在EHO处断句。
11.【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含义是不同的。“今委而不论”中的“委”,放弃。句意:现在弃而不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委”,交付,交给。句意:颈上捆着绳子,将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处理)。C.“以济其末学”的“济”,补益。句意: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渡河。句意: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儿修筑城墙。D.正确。故选B。
12.【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说法错误。从文本二中“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可知,文同认为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他是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由文本二“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瞾”可知,“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是《新唐书》史册中的说法。故选B。
13.【答案】 (1)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
(2)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因此(我)诚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遽”,仓促,匆忙;“抑”,贬斥,贬低;“信”,的确,确实。(2)“佳传”,美好的传记,这里指宣扬功德的传记;“恳恳”,至诚,诚挚;“枉”,冤屈,冤枉。
14.【答案】 ①表达对陈子昂(伯玉)当年不幸被迫害致死的哀悼;②追述陈子昂(伯玉)过去的事情,为其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而鸣冤;③让陈子昂(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流传后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可概括为:表达对陈子昂(伯玉)当年不幸被迫害致死的哀悼;依据“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可概括为:追述陈子昂(伯玉)过去的事情,为其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而鸣冤;依据“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可概括为:让陈子昂(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流传后世。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陈子昂上书说:
陛下正在大兴教化,然而太学久已荒废,学校荒芜,听不到诵读《诗经》《尚书》的声音,英明的诏令还没有提及这件事,所以愚臣私下感到遗憾。太学,是施行政治教化的地方,君臣上下从这里获得治国方略,仁孝礼仪从这里兴起,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贤臣。现在弃而不论,虽然想和睦人伦,兴治纲纪,但因舍本而求末,终究不可得到。“君子三年不讲礼仪,礼仪必然堕坏;三年不习乐,乐必然崩毁”,为什么既要治理国家而又轻视礼乐呢?希望陛下(武后)引导学子并使他们回到太学读书,这是国家的大事,千万不可废弃。
文本二:庚子年秋天,文同(我)受诏命校对《新唐书》,发现史册中伯玉和傅弈、吕才被安排在同一传记中,说伯玉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瞾,因此《新唐书·陈子昂传》“赞语”中贬低他:“陈子昂的言论,难道是对耳聋眼瞎(的人)说的吗!”唉,太过分了!他们没有深入探究伯玉在《政理书》中的深刻用意吧。明堂与太学,在过去是帝王用来恢宏博大教育感化的场所,倘若不是崇尚文治、追求美政的人主,(即使)建了明堂和太学,尚且认为他的行为没有(达到文治)而感到愧疚,难道是奢华荒淫惑乱、阴险忌刻不正的女人(武后)所适合做的吗?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啊。那傅弈、吕才,本来擅长历法才智本领的书籍,只能理解大体意思,专心致力记诵阅览,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岂可把伯玉和他们当作同等的人看待呢?杜甫、韩愈,是唐代(文学中的)伟大人物。杜甫称赞:“(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感遇》诗篇尚留三十八首。”韩愈赞叹:“唐朝诗文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推崇伯玉的功绩大抵如此。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文同(我)曾经打算向朝廷上奏分条陈述,来辨析陈伯玉不是这样的,正逢我被任命为新的地方官职,就没有结果了。
癸卯年春天,陈伯玉的同乡、金华山道士喻拱之登门拜访,告诉我射洪县令庞子明在金华道观陈子昂读书台旧址,建造四间高大的屋宇,并为这屋宇题写名字叫“拾遗亭”。屋宇高大开阔,廊间空旷明亮,缓步(走过)又斜靠(廊柱),眺望(远景)聆听(亭外的声音),(眼前的)风景和习俗依旧,(我)打算如实记载下来,恭请当地官员(收下)。文同(我)坦言:“伯玉,是我的同郡人。当年不幸被坏人段简迫害致死,心中常常哀悼他。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因此(我)诚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记下这个想法又怎么敢随便说呢!”于是追述(伯玉)过去的事情,让(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借以用来表明(自己)独坐时(内心深处的)想法。这里的山河景致优美,(感受)登上此地的美妙,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还有杜甫的诗篇(保存)在这里。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反衬出了诗人伤感悲戚的心情”理解错误,依据注解①可知本诗是作者干谒段成式时所作,全诗意图谋取官职,首联写景句起兴,写远处的山的景致都倒影在自己的窗户中,自己却独自一人,引出颔联希望能有人一同饮酒谈天说地。感情基调是希冀的期望,不是伤感悲戚。故选A。
16.【答案】 ①诗的尾联大意是说,怎能料到自己会长期寂寞,但相信政治清明的时候是有特别公正的人的。意思是,段成式就是一个至公之人。作者以这样的赞美,请求段成式伸出援手来帮助自己。②这种请人提携之意,其实在颔联中已隐隐透出,所谓“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是说自己很是孤独,其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段成式能够成为一同喝酒的人。这就为尾联表达请求之意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岂分长岑寂,明时有至公”尾联点出写作的意图:没有想到会长期闲居,但是幸好有段成式这样的至公之人,表达了请求段成式伸出援手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这种请人提携之意在颔联中已表达透露,“尽日人不到,一尊谁与同”,无人相伴,独自饮酒,用顾左右而言他的表达方式说明自己赋闲无官职,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有人能协助自己谋取一官半职。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意思相近,所以说颔联为尾联点出用意做了铺垫。
17.【答案】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恬、藩篱、澄、练、簇。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