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逢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诞辰130周年,此次特展紧扣“求真绘魂”这一精神内核,深度梳理与呈现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人生与美育思想,从“会通化合”“濡染淋漓”“万物为师”三个维度诠释了徐悲鸿先生毕生追求的艺术理念:以写实之真,唤醒民
转载于中央美术学院
适逢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诞辰130周年,此次特展紧扣“求真绘魂”这一精神内核,深度梳理与呈现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人生与美育思想,从“会通化合”“濡染淋漓”“万物为师”三个维度诠释了徐悲鸿先生毕生追求的艺术理念:以写实之真,唤醒民族精魄浩然;用革新之思,开辟中国美术未来之通途。徐悲鸿先生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卓越追求,将个人才情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时代洪流中的艺术丰碑与历史坐标,为后世播撒下不朽的精神火种。
悲鸿先生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实践,本质是一次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文明转型期,重构中国美术本体论的深刻革命。悲鸿先生艺术生涯纵贯晚清积弱、民国新生直至新中国成立的激荡岁月,他亲历了国家的苦难与民族的觉醒,深刻洞见艺术于社会变革中的磅礴力量。因此,他的艺术创作始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时代呐喊,为人民造像,为民族铸魂。悲鸿先生曾言,“艺术家既有求真的精神,故当以阐发造化之美为天职。”(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1947年)悲鸿先生所“求”之“真”,远不止于形貌的精准再现,更涵盖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映照,以及对艺术本质的终生叩问。悲鸿先生所“绘”之“魂”,核心在于用艺术之火,点燃民族精神的觉醒与自信,并构建兼具时代使命与人性光辉的价值体系。他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部分作品欣赏
徐悲鸿《读》101×61cm 布面油彩 1943年
徐悲鸿《读(画稿)》35.3×56.8cm 炭笔素描 1940年
徐悲鸿《张采芹像》114×65cm 纸本水墨 1943年
徐悲鸿《持扇钟馗》102×62cm 纸本水墨 1938年
徐悲鸿《印度国际大学》27×29cm 布面油彩 1940年
徐悲鸿《七言行草联》216×36cm 纸本水墨 1939年
徐悲鸿《奔马》56×60cm 纸本水墨 1943年
徐悲鸿《奔马》93×61cm 纸本水墨 1942年
徐悲鸿《松鹤四条屏》150×81cm×4 纸本水墨 1942年
徐悲鸿《竹和竹笋》70×35cm 纸本水墨 1942年
徐悲鸿《鱼鹰》113×55cm 纸本水墨 1944年
徐悲鸿《双猫》81×42cm 纸本水墨 1944年
徐悲鸿《鹊》62×31cm 纸本水墨 1943年
徐悲鸿《枇杷》70×54cm 纸本水墨 1938年
徐悲鸿《鸭子》113×33cm 纸本水墨 1935年
徐悲鸿《松鼠》83×38cm 纸本水墨 1942年
徐悲鸿《猴》80×28cm 纸本水墨 1943年
徐悲鸿《铁锚兰》81×45cm 纸本水墨 1939年
徐悲鸿《红梅(成都之秋)》74×114cm 纸本水墨 1943年
来源:文化教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