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远征 | 潘牧:“氢”注半生,从“探路者”到“擎灯人”的20余年远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08:50 1

摘要:从“钢的城”到“芯的城”,工业革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它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接续跋涉。从一枚零件、一块材料、一道工艺的毫厘之争,到一个产业体系的自主与强大,背后是无数匠人以心血为步、以时间作阶的远征。武汉,这座创新之城,正以江潮般的执着,将一代代人的

从“钢的城”到“芯的城”,工业革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它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接续跋涉。从一枚零件、一块材料、一道工艺的毫厘之争,到一个产业体系的自主与强大,背后是无数匠人以心血为步、以时间作阶的远征。武汉,这座创新之城,正以江潮般的执着,将一代代人的坚守,汇入大国智造的无尽征程。市促进中心推出《匠心远征》专栏,记录一场场产业征程,致敬所有以匠心为火、奔赴产业未来的远征者。

△潘牧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一年前,北京人民大会堂,当潘牧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证书时,这位六旬教授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从无人问津的冷门领域,到破解氢能“芯片”难题,这份荣誉背后,是20多年的坚持与挣扎、是一次次的失败与重启、是一位科学家型的企业家在产学研道路上的艰难求索。

“冷板凳”上的“热梦想”

从零开始的艰辛探索

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纷纷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彼时,国内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将一间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成实验室,36岁的潘牧临危受命,担任燃料电池技术带头人,他瞄准的氢燃料电池的最核心部件,被誉为燃料电池的“芯片”——膜电极。

闯入“无人区”第一步,潘牧教授等一批教师是埋头自学《电化学》等交叉学科教材,吃透后再传授给学生。

“受老一辈科学家敢为人先的精神鼓舞,一心只想着把‘冷板凳’坐稳坐热。”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神情坚毅。

2004年,团队研制出的第一批膜电极进行实验时全部失败,投入的近30万元打了水漂。当时,30万元可以买一套房子了。

“选择氢能,就是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潘牧时常这样对团队成员说。那时,他班上超过九成的学生都先后转行到锂电池、芯片等更热门的赛道,只有少数几个还在这个“冷门”领域坚持。

两年后,就在那间1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潘牧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片CCM膜电极。从这里起步,武汉氢能从无到有、开枝散叶。

△2005年,武汉理工大学与东风汽车公司联合研发“楚天一号”,这是我国首批两台氢燃料电池轿车之一。

0.5毫米的较量

从质疑中赢回全球订单

随着校办企业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的成立,潘牧团队开始将实验室的膜电极技术推向市场。他带着产品多方奔走,向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推介,却总是石沉大海,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应用场景。

在项目推进屡屡受挫的低谷期,潘牧团队迎来一个关键契机。一位任职于美国瑞莱昂公司的博士在访问母校武汉大学期间,得知潘牧的研究进展,主动前来考察。

由于此前多次“碰壁”带来的挫败感,潘牧不相信有人会对膜电极感兴趣,拒绝了白博士提供样品的请求。但白博士很坚持,最终还是从潘牧这里拿到了几片膜电极。

回到美国后,瑞莱昂公司将其与国际上两家同行生产的膜电极测试结果作对比,认为潘牧的膜电极性能还不错,但是安装破损率要高一些。

“说我们的产品不好,我是不服气的。”潘牧当即买了一张机票飞到美国,现场只看了一眼便断定是瑞莱昂公司提供的图纸尺寸出了问题。重复校验后发现,果然存在0.5毫米的误差。调整后再对比,潘牧的膜电极产品完全优于另外两家公司。

潘牧团队与瑞莱昂很快达成合作,首期签下5000片的订单。产品经测试无一片出问题,瑞莱昂又追加订单,从3万片、9万片再到后来的超10万片。2008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依靠出口,已将营收做到了千万元以上。

△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膜电极产品。

为“氢”坚守

年过六旬依然奔赴一线

正当他们踌躇满志时,锂电池的发展开始起步了,相比而言,氢燃料电池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当时,很多机构和企业放弃了燃料电池的研发,潘牧团队的研发人员也走了大半。

“氢能确实太冷了,经费也很少,我很理解大家寻找新的方向。”潘牧始终没有放弃,持续专注于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相关技术突破。

“幸运的是,武汉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积极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支持,理工氢电连续多年获得武汉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资金。”潘牧介绍,2019年,武汉理工氢电公司引入民营资本成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自动化膜电极生产线,产能提高了5倍以上。2023年,公司入选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推荐,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2023专精特新·制造强国年度盛典”,并获评2023专精特新“年度高人”。

去年年初,理工氢电自主开发第三代燃料电池膜电极,相比第二代,产品性能提升了20%,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倍多。公司现已成长为全球第五大膜电极生产商,产品先后出口至美、德、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走进武汉理工氢电科技公司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一片片薄如报纸的黑色薄膜,来回穿梭、组装、打包,整装待发。

“我国发展氢能任重而道远,需要产业链上各环节共同努力!”年逾60岁的潘牧仍不辞辛劳,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公司。

望向生产线上一片片自主研发的膜电极,潘牧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个曾经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探路者”,如今已成为引领行业的“擎灯人”。

来源:创业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