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4日讯(通讯员 陈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直接参与者,临床护士长该如何来顺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高效卓越的护理团队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护士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14日讯(通讯员 陈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而作为卫生健康事业的直接参与者,临床护士长该如何来顺应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打造高效卓越的护理团队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护士长刘莉,医院2025年度“最美护士”获得者,在近年的实际工作中,用“三维护理管理”之道,书写了自己的答案。
刘莉,49岁,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科普作家,现任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护士长,湖南省护理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护理学会长期照护专委会互联网+护理服务师资,湖南省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科普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歌曲中的科学》科普文章大赛评委。
她饱含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热情,长期从事临床护理管理与健康传播工作,秉承“以质量筑基、以专业领航、以科普扬帆”的三维护理管理理念,提升护理团队服务能力,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培养了静脉治疗、伤口造口、中医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师资等多名专科护理人才;科室先后获医院“卓越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先进科室”“中医护理服务标杆科室”等荣誉;个人获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及医院“记功”“芙蓉百岗明星”“中医护理明星”“湖南新闻奖专业报类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多项临床课题研究及参与专著编写;在健康报、湖南日报、红网、大众卫生报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发表健康科普文章200余篇,多条卫生新闻线索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CCTV-12)选用。
质量筑基:严格管理护安全
护理安全与质量是护理工作的生命线。刘莉护士长带领的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护理团队一直以“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为目标,在分管领导石小毛教授“五级质控”理念下、护理部指导下,结合专科特点建立了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列出该学科护理工作敏感指标及风险防控清单,通过“日督查、周反馈、月分析”的动态管理模式,将持续质量管理和制度流程的优化融入护士日常操作。近年来,科室护理团队做到了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为患者筑牢安全与质量防线。
她所在的微创外科中心普外科以胃肠、肝胆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每一台手术前的患者准备和安全核查是保障手术安全的第一关,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安全与质量,她带领团队制定了在与麻醉手术科交接中《运用普外科术前查检表,保障术前准备完备率达100%》的QCC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目标,从患者及家属自身、责任护士、责护组长三级全关注、全动员、全参与,到护士长抽查、护理部督查等五个级别的质量控制体系。结果显示,该方法近年在科室普遍运行中,科室与麻醉手术科交接零失误。
有护理质量管理为基础防线,医护团队紧密协作,世界罕见病“蓝色橡皮疱痔综合征”、被称作腹部外科“珠穆朗玛峰”的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多种大型复杂、高难度手术得以在科室成功开展。
专业领航:守正创新育人才
在刘莉带领的普外科护理团队中,护士们在熟练掌握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与技能外,大部分护士都另掌握了一项或几项擅长的护理技能,护士人才培养呈现“1+X”模式。比如静脉治疗、伤口造口、中医护理、叙事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师资等,在这些专科领域,护士们是妥妥的专家,有较强的职业价值感和获得感,而这些都来源于刘莉护士长对她们“严苛”的要求和培养。
“当初我还有点怨言,觉得需要加班加点去学习、去实践,很辛苦;但现在我能轻松解决本科室或其他学科患者的问题,帮助到更多的人,非常感谢护士长的培养。”科室主管护师李珊由衷表示,护士长的严格要求,让她从在病房打针发药的护士,成长为领域护理专家,职业价值感显著提升。
像李珊这样的护士,刘莉培养了很多。科室现有静疗专科护士4名、伤口造口护理特长护士2名、中医护理资质护士7名、湖南省长期照护互联网+护理服务师资5名,她们在各自岗位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其中,科室互联网+护理服务专科护士刘伟丽、林萍连续三年在平台接单、上门服务量居医院第一名和第二名,成绩斐然。
“护理工作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的病房,而应该走向医院、走向更广阔的天空,服务于社会广大公众。”她经常这样勉励团队。
科普扬帆:肩负使命勇担当
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下,医院不仅要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还要不断地健康科普、新闻宣传,使公众能更好获取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因此,健康科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临床护理与科普相融合,也是卓越护理的具体体现。
刘莉护士长是护理专家,同时又是湖南省科普作家、专栏作者、个人健康公众号负责人,是深受省内各大报刊、门户网站、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欢迎的优秀通讯员,在省内具一定影响力。她运用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将临床工作与科普创作相融合,积极撰写公众需要的科普文章,让公众获取健康知识,提高疾病早期识别能力,增强主动就医依从性。
这些年,她采写和拍摄制作了200余篇卫生新闻和健康科普作品,多发表于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健康报、湖南日报、红网、大众卫生报等媒体,这些文章点击量高、传播面广、社会反响大,其中,《认识神秘的食管裂孔疝》线索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选用播出;《术前术后为何让患者吹气球》在国家级报刊健康报刊发;《任性“糖奶奶”爱吃糖》获评湖南新闻奖专业报类二等奖。
科普助力,科室近年来与患者间架起了一座健康的金桥,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学科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扬起了高质量发展的风帆。
来源:大众卫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