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人文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6:12 1

摘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并非在经济学殿堂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呼唤经济学向其人文本质的回归与深化。经济系统是深植于特定文化价值、伦理规范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文实践。经济发展的异化困境与经济学理论的原点性启示催生新的经济思想。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就是要思考文化价值、伦理规范对经济

转自:贵州日报

绣娘在展示刺绣文创产品。 蔡兴文 摄

高刚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并非在经济学殿堂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呼唤经济学向其人文本质的回归与深化。经济系统是深植于特定文化价值、伦理规范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文实践。经济发展的异化困境与经济学理论的原点性启示催生新的经济思想。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就是要思考文化价值、伦理规范对经济发展的嵌入性、支撑性、规范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文与经济的辩证思维关系中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解并驾驭好人文与经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既有经济效率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美好生活的关键钥匙。

人文为经济提供支撑。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的《文化是灵魂》篇中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其行为动机(意义追寻、文化认同)、组织模式(信任、合作伦理)与发展目标(幸福、尊严)皆深植于人文土壤。因此,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从实践来看,浙江良渚文化村将五千年玉器文明转化为文旅融合引擎,2023年带动周边收入超20亿元,彰显文化遗产的经济转化力。贵州以文化为内核,通过活态传承、创新转化与利益共享,将民俗、文学、非遗等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印证了“人文为经济提供支撑”,为西部乡村提供“文化赋值—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范本。

经济为人文提供载体。人文价值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支撑,教育公平、文化传承、艺术创新,皆需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经济发展创造财政税收与文化消费收入,为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作品创作等提供物质保障。比如故宫的文创产品热销,而这些收入又支撑着故宫的文物修复和文化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故宫人文价值的实现途径。又如“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而经济收入又支持着榕江开发蜡染、刺绣等“村超”主题文创产品,联动周边村寨打造研学基地(如乐里侗寨蓝染工坊),使榕江的人文氛围更加浓厚。其次,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表达形式,拓展人文传播边界。比如,贵州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中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项目集合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科技手段,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

人文与经济互动融合催生发展新范式。人文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正在催生全新的产业范式,这种协同效应打破了传统行业的边界,创造出1+1>2的价值增量。从本质上看,这种融合是通过文化基因注入实体经济来实现要素的创造性重组。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单位文化投入能产生3倍至5倍的经济回报,近年来,这种乘数效应显现得尤为明显,融合数字文化的企业存活率比传统企业更高。在实践中,这种融合呈现出多元路径。其一,文旅融合通过“场景革命”重构消费体验。比如黄果树景区先后推出了以黄果树大瀑布与陡坡塘瀑布两个以自然峡谷打造的沉浸式夜游项目,展现出有别于日间山水的沉浸式“光影盛宴”。2024年,升级版的“夜游黄果树”项目更是将布依族文化融入其中,2024年黄果树旅游区接待游客10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72%。其二,数字文化借助技术力量实现“虚实共生”。比如,贵州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屯堡历史场景,开发阳明文化研学路线,推动苗绣产业与时尚设计结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其三,传统产业通过文化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在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仁怀市茅台镇,一批批酒企通过策划一台台以酒文化为核心表达元素的精美舞台剧,再现了酱酒文化的千年渊源,让更多人透过历史故事触摸到仁怀酱酒的“灵魂”。而这样的“文化叙事”打破了传统商业推介的刻板印象,实现了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使白酒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符号,而是承载着故事与情感的文化载体。通过这样的文化赋能,白酒产业发展焕新,不断提升“中国酱香 赤水河谷”知名度、美誉度。

推动人文与经济融合需要多维度的机制创新。政策层面如杭州“文创西进”战略催化了之江艺术产业带的形成,技术渗透让非遗工艺效率提升20倍,消费升级推动汉服产业突破200亿规模,人才迭代则通过专业培养提升创业成功率。但同时也需建立风险规制框架,包括保护性开发、伦理审查和收益反馈机制,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文与经济协同,不仅重塑了价值链,更在深层次上改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逻辑和发展范式。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两者容易陷入紧张关系。比如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功利化、资本逻辑挤压人文关怀等。唯有在发展中守护人的价值,在人文中激活经济动能,方能在物质丰盈与精神充盈的交响中,奏响现代文明的壮丽乐章。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