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临终前,曾交代女儿道:两?件事只好交给你们做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06:37 2

摘要:李敏和李讷也只能跟普通群众一样,排队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毛主席最后的面容,她们流着泪水,心中想着毛主席交给她们的“最后任务”。

主席的两个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之后,含着泪点头。 在1976年的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去。 李敏和李讷也只能跟普通群众一样,排队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毛主席最后的面容,她们流着泪水,心中想着毛主席交给她们的“最后任务”。 其实毛主席拜托她们的两件事情就是: “韶山家乡还有两个叔叔,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要经常回去看他们。凡是恩于我们的一些同志,以后你们都要看看看他们。” 毛主席所说的,李敏和李讷的两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叔叔,就是毛泽连与毛泽荣。 而毛泽连与主席的关系最为亲密,也是李敏心中最挂念的叔叔。 毛泽连,1913年出生于韶山冲滴水洞旁的东茅塘,与毛泽东同属“泽”字辈,是未出“五服”的本家兄弟。 在毛氏家族“泽”字辈的十个兄弟中,毛泽东排行第三,毛泽连排行第九,当他老去之后,乡邻们习惯称他“毛九阿公”。 毛主席比毛泽连年长20岁,从小便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堂弟颇为喜爱,早年毛主席在外读书,寒暑假回乡时常去毛泽连家中看望婶母,顺便逗弄幼年的毛泽连。 在宗族中,毛主席家与毛泽连家关系最好。 那时,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因肺病早逝,母亲陈氏体弱多病,还患有严重的眼疾,带着四个儿女艰难度日。 而在1909年这一年,因为韶山大旱,毛泽连的姐姐菊妹子(毛泽建)被毛主席的父母收为养女,因毛家“泽”字辈兄弟中仅此一女,主席的母亲尤为疼爱她,这也使得毛顺生与毛尉生两家关系更为密切。 1925年秋,毛主席从上海带病返回韶山,旨在推动农民运动。 这段时间里,他与夫人杨开慧及两个儿子岸英、岸青一同住在韶山冲,毛泽连的母亲陈氏为他们操持日常生活。 那时的毛泽连不过十三岁,正处于少不更事的年纪,却已开始为三哥的事业奔走。 毛泽连几乎日日与三哥相伴,此时的毛主席与杨开慧已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主席回到韶山老家,就是想要传播革命的火种,作为毛主席最疼爱的弟弟之一,毛泽连想要成为毛主席革命的旗手。 于是乎,他见证了嫂子杨开慧协助毛主席创办农民夜校、然后建立湖南首个农村党支部,内心萌生了对革命的朦胧向往。 于是他自告奋勇担任义务通讯员,加入儿童团,为党组织的秘密会议站岗放哨。 每当有可疑人物靠近,他便机警地观察,并在必要时迅速向农会报告,一次深夜,军阀赵恒惕的弟弟赵恒哲率领枪兵突袭上屋场,意欲抓捕毛主席。 放哨的毛泽连察觉到异动,故意高声咳嗽,并举起马灯示警,毛主席闻讯迅速从后门撤入密林,得以脱险。 1927年1月5日,毛主席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再次回到韶山,乡亲们敲锣打鼓将他迎进毛鉴公祠,毛泽连见到三哥归来,欣喜若狂,拉着他的手问东问西。 临别时,他为毛主席背着包袱和雨伞,一直送到村外,毛主席三步一回头,毛泽连在村口静静站立,看着主席一步步往他人生的前途走去。 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22年。 1949年9月,四野先头部队进入湖南,组织上派人到韶山寻找毛泽东的亲人和革命烈士家属。 得知毛泽连仍住在东茅塘,毛泽东甚感欣慰,同年,毛泽连与韶山如意亭的表弟李氏一同受邀赴京,参加开国大典。 到了北京之后,毛泽连被邀请到了毛主席的住处,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见到分别22年的堂弟,难掩兴奋之情,起身相迎,三人双手紧握,久久不放。 但毛主席却看到,毛泽连的左眼,似乎有着一层眼翳,细问之下,毛主席才知道,弟弟的左眼失明了。 毛泽连解释道: 在一天夜里,他在公祠开会后回家,天黑又逢大雨,手中的火把被浇灭,辨不清方向,一脚滑倒,左眼被砍下的柴枝戳伤,鲜血直流,他强撑着回到家中,草草包扎,因家贫未及时消炎,伤口化脓,最终左眼失明。 这不仅给他的劳动和生活带来不便,更因身体残疾未能加入共产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他曾为此自责,认为自己为革命贡献太少。 毛泽连向毛主席倾诉此事,仍难掩抱怨,毛主席听后并未敷衍,而是温和地劝慰: “润发九弟,没有入党不要紧,思想好就行了。” 他虽未成为党员,却从未停止支持革命,失明后,他凭着右眼微弱的视力,为地下组织送信,白天挤出时间劳作,夜晚因残疾不易引人怀疑,反而成为掩护的天然优势, 他们寒暄了很多,毛主席对于毛泽连的眼睛非常痛心。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毛泽连站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亲耳聆听毛主席以浓重的韶山口音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那一刻,毛泽连的眼中含着泪水,心中涌动着自豪,在他的记忆中,韶山的很多亲人都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倒在了路上,毛泽连这一刻,感觉到他们似乎都在身边。 此后,毛泽连11次进京,成为毛主席亲友中前往北京次数最多的人。 每一次,他都带着家乡的消息,或是旱情,或是困难,希冀通过三哥的力量为乡亲们谋福祉。 比如在开国大典的七个月后,也就是1950年5月,毛泽连写信告知毛主席: 湘潭遭遇严重干旱,韶山冲农田龟裂,春耕受阻,许多农民家中无粮可食。 毛主席读信后彻夜难眠,随即派长子毛岸英回乡代父省亲,毛岸英遵嘱住在毛泽连家中,吃住简朴,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走访干部群众,了解灾情。 这期间,正逢一场及时雨缓解旱情,农民们得以恢复春耕生产。 毛泽连引领毛岸英探访烈属、本族长辈,甚至翻山越岭到湘乡县唐家探望外婆家人,毛岸英对于叔叔毛泽连非常尊敬,但毛泽连不知道的是,他眼前这个令他疼爱的侄子,在几个月之后,将会被新中国最伟大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 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连分得田地,加入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建立,他与妻子张玉莲勤恳耕作,即便身患眼疾和脚病,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食年年丰收。 1960年,公共食堂蔬菜不足,许多社员患上水肿病,毛泽连见此情景,心中焦虑,与弟弟毛泽荣商定赴京向毛主席反映实情,主席听后神色凝重,当即表示中央将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不久,农村公共食堂停办,政策调整,生产生活逐渐好转。 其实对于弟弟,主席的心中是愧疚的。 如果毛主席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那么毛泽连的眼睛可能就不会失眠了。 所以在1950年的时候,他就安排毛岸英与田家英带他到协和医院治疗,又叮嘱李敏、李讷照顾其起居,可惜的是,手术后,毛泽连的左眼还是无法复明,医生建议装假眼,毛泽连询问毛主席意见,毛主席温和地说: “换只假眼睛也是摆设,还是看不见,你自己拿主意吧。” 毛泽连遂决定不换,保持了左眼空洞的模样,此后,毛泽东从稿费中每年寄200元资助他,直至1958年,又叮嘱他到长沙湘雅医院治右眼。 其实毛主席对毛泽连的帮助也很有限,但这是毛主席最大的余力了,他曾对毛泽连说: “你的困难我晓得,但我要解决全国人民的困难,不能只帮你一个。” 1952年,毛泽连母亲病逝,他又跌伤脚,毛主席得知后寄去300元,其中200元为安葬费,100元为治病费,并托人询问伤情,1954年,毛泽连第三次赴京,毛主席见他脚伤痊愈,赠送一口新皮箱,笑着说: “上次没给你买新的,这次补上。” 晚年重病时,毛主席仍托女儿李敏回韶山探望两位叔叔,叮嘱她们关注家乡亲人,这份牵挂,延续至生命的最后时光。 毛泽连的子女也深受其影响,未因“主席亲属”的身份谋求特权,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长子毛岸平作为亲属代表发言: “父亲以普通人自居,我们全家亦然,这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而毛主席还叮嘱李敏与李讷,看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要记得感谢和报恩,姐妹二人始终记得这些话,多年时间以来,看到与毛主席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帮助过毛主席的人,他们都给予非常真挚的感谢。 她们践行着毛主席一生为人处事最高的标准,毛主席因为成为了新中国的最高领袖,所以在回报恩人亲人的时候无可奈何,有些克制,但是毛主席的内心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感谢。

来源:湖北电视台侃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