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灵气枯竭的背后,藏着一个词:赋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22:56 1

摘要:当一个孩子长期活在高压、否定和指责中,他就像被拔掉电源的机器,慢慢停摆。哪怕你再怎么催促、奖励、威胁,他也动不起来了。

文 | 吴钩随笔

你看到的“懒惰”,只是孩子内心缺乏能量的一种求救方式。

这几年,很多父母都在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学?他是不是太懒了?”

但我想说的是:

大多数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有力气努力。

他们的“懒”,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心理能量枯竭的表现

当一个孩子长期活在高压、否定和指责中,他就像被拔掉电源的机器,慢慢停摆。哪怕你再怎么催促、奖励、威胁,他也动不起来了。

心理能量低的孩子,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努力”。

一个孩子若内心持续处于焦虑、紧张、不被接纳的状态,就算他坐在书桌前,他的能量也都被拿去应对“害怕失败”“担心被骂”“惧怕评价”了,根本无法集中在学习上。

这种状态下,学习不是成长的机会,而是负担,是压力,是对抗。

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坐在桌前两个小时,却只写了一页作业;动不动就开始刷短视频、看小说、乱吃零食;一提学习就烦躁、焦虑、逃避,甚至情绪爆炸。

我们以为他们在“偷懒”,其实他们在“逃生”。

当一个人处在能量极低的状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

有个妈妈问我:“我每天陪写作业,情绪崩溃上头好几次,他怎么还是不动?”

我反问:“你是在帮助他,还是在焦虑地控制他?”

很多父母自以为在“教育”,其实是在传递焦虑、贬低与否定。

他们不断地说:“你这样怎么考好学校?”
“我供你吃穿这么好,你还不知足?”
“你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这话说多了,孩子听进去的只有一句话:

“我不被爱,我不被信任,我很糟糕。”

而一旦孩子的自我认同塌了,他就连“想变好”的欲望都不再有。

什么是赋能?

赋能不是奖励制度,不是盯着目标冲刺,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可以的”

不是说“你一定要第一名”,而是说:“你在认真听讲的时候,我觉得你特别专注。”

不是说“你这样怎么考大学”,而是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尽力了。”

赋能,是在孩子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被看见,被支持,被相信,是孩子成长最深的底气。

有力量的孩子,才有能力去努力。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能走出来的孩子,往往不是那些被压着“卷”的,而是那些——

眼里有光,生活有趣,对世界有好奇心的孩子。

所以别一上来就给孩子压力和KPI,试试先从“点亮他”开始:

“学校里你可以交朋友,试试跟谁玩得来。”“老师上课讲笑话很有趣,听听看有没有喜欢的老师。”“你认真听课,老师还会给你贴小红花呢。”

我们不是把他推向一个遥远的结果,而是陪他享受过程的体验。

一个在学校里能感受到温暖、在学习里找到乐趣的孩子,自然会开始前行。

不是他不愿意走,是你还没帮他找到**“为什么要走”**的理由。

你听说过“小新和贝塔”这个童装品牌吗?

它的创始人就是个普通爸爸,因为不满儿子买不到好看的男童装,开始自己设计,后来做出一个火出圈的原创品牌。

很多人问他怎么做到的。

他回答说:“我就当在陪孩子玩,结果玩着玩着就成了事业。”

这就是最好的赋能路径——

做你热爱的事,遇上对的节奏,活出自己的价值。

孩子亦然。

你不是要逼他成为某种“模子”,而是引导他成为他自己

而你最大的角色,是那个不断为他“注能”的人。

孩子不是来成就你的期待,而是来体验他自己的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不一定懂教育方法,不一定有资源背景。

但我们可以做到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一件事:

不当孩子能量的“消耗者”,而是成为他内心的“充电宝”。

愿你成为那个懂得赋能的父母,
也愿我们的孩子,在爱中长出力量,
不待扬鞭自奋蹄,向阳而生,步履坚定。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