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中,虚构了一个令西方害怕了百年之久的满清人傅满洲。
文/编辑:小西
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中,虚构了一个令西方害怕了百年之久的满清人傅满洲。
这个角色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身着清朝官服,留着标志性的八字胡,精通多国语言与东方秘术,以“杀光白人,建立黄色帝国”为终极目标。
罗默本人从未踏足中国,只是道听途说义和团运动,炮制出了“史上最邪恶的亚洲人”—傅满洲。
而傅满洲形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罗默道听途说虚构而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世界的“黄祸论”的具体化产物。
“黄祸论”是西方欧美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他们宣扬黄种人对白种人是一种威胁,这样的言论不是在19世纪末才出现,而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两千多年前,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让中华大地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征战,秦始皇的功绩不仅仅是统一六国,而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让华夏大地免遭外族入侵。
当时的匈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经常袭扰边境,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对外战争都是抗击匈奴。
东汉时期,匈奴因为政权分裂成为南北势力,刘秀击败北匈奴后,南匈奴畏惧大汉实力选择投降,而北匈奴则逃往欧洲。
别看匈奴打不过大汉,但当他们去到欧洲后,那觉得是王者级别的存在。当时欧洲的西罗马帝国是非常强悍的,最终也被匈奴给灭亡了,欧洲人看到从东方来的黄种人如此凶悍,渐渐的产生了阴影。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崛起,也是像秦汉时期的匈奴一样侵扰中原,但最终也被李世民给灭了,剩下的突厥又往西方的欧洲逃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东方被大唐军队打的仓皇而逃的突厥,到了欧洲依然可以称王称霸,直接把东罗马帝国给灭了。
到了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大军西征,直接在欧洲大地引起恐慌。
欧美国家之所以如此惧怕黄种人,那是因为被打怕了,所以他们宣扬“黄祸论”,其实就是为了填满自己恐慌的心理。
傅满洲的诞生19世纪末,满清王朝腐败,被西方八国列强侵略,民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这让西方列强感受到了恐惧。
义和团的英勇让这些西方列强回想起了历史带给他们的阴影,于是诋毁中国人形象的《傅满洲博士之迷》小说就此诞生了。
傅满洲的走红,就是西方文化工业的“种族主义歧视”。从1913年小说问世到1980,这一形象被改编了20余部小说、14部电影、广播剧和漫画,被反复加工成“辱华”符号。
1923年首部电影《傅满洲之谜》中,这一形象被塑造成“企图统治世界的魔王”;1932年的《傅满洲的面具》更将他塑造成“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妄图掌控全球”的野心家。
这些作品无疑都充斥着对东方文明的故意抹,傅满洲的“秘密基地”永远藏匿在唐人街的大烟馆里,他的追随者被刻画成麻木愚昧的“黄种人奴隶”。
而欧美则塑造出对抗“恶魔”傅满洲的白人英雄。欧美这样的操作其实就是将殖民侵略美化为“文明对野蛮的救赎”。
真实的历史西方塑造的傅满洲在银幕上“大杀四方”,而真实的华人却在西方饱受欺凌。19世纪中叶,数万华工用血肉之躯铺就美国太平洋铁路,死亡率高达10%,却被污蔑为“抢饭碗的蝗虫”。
1882年《排华法案》更将种族歧视合法化,华人被禁止入籍、禁止与白人通婚,甚至禁止拥有土地。
傅满洲“邪恶天才”的设定,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形成荒诞反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连本土都无力保卫,却在西方小说中被塑造成“威胁世界的超级反派”。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本质是为殖民掠夺披上正义的外衣。
西方国家之所以塑造傅满洲之一形象,第一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第二就是极端民族歧视主义,第三就是恶意辱华。
而傅满洲的形象直到1980年,美国华裔集体抵制才被禁止。如今我国强势崛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小,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了!
用汉武帝的话来说:“如今已经攻守易型了”!
来源:小西看点